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文化研究 search

发布人: 时间:2010/01/10 周日 13:27

                                                                                              樊氏源流中的某些历史根据
                                                                                                               吉林樊恒发
      《后汉书.樊宏传》谓:“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姓。”这一说法成为部分樊姓家族修谱时的根据之一,尤其是明代正德辛未(1511)、万历癸未(1583)、万历己未(1619)三科樊姓进士的修谱序言,使这一说法具有广泛影响。撰志修谱寻找历史根据是进步行为,是提高谱书品位的根本措施;可是,他们在引用这一历史根据时,并未认真考证其是否可靠,只为找到历史根据而自得,以致误导后人。
       “其先周仲山甫”是怎么来的呢?笔者进行如下探讨。
《后汉书》纪传部分是南朝宋人范晔所撰。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南阳淅川县城东)人。《后汉书》八志是晋人司马彪撰写。北宋时把二者相配成为今之《后汉书》。
        前汉时,樊哙佐汉高祖刘邦以定天下,因功封大将军、舞阳侯、左丞相,后居住并终老舞阳。其后四世受封五侯;二百年后,湖阳樊宏因国戚封侯,其后人五世受封七侯,兄弟、族兄三人受封为候,更多族人在朝中为官,极盛一时。不仅樊氏成为南阳旺族,更使南阳成为樊氏第二大郡望。范晔撰《后汉书》时,襄阳郡有樊城县,南阳郡新野县有樊陂遗迹。据此,范晔以“周仲山甫食采于樊”的历史记载,“猜”出“周仲山甫封于樊”的樊邑就是樊城,周仲山甫就是南阳樊氏的先人。笔者也感到惊奇,连樊宏的高、曾、祖父是何人,他尚且不知,竞能“猜”出其八百年以前的祖先是谁,令人疑惑。笔者不猜、不编、不添,从历史事实中去找答案。
        唐高宗之子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纪传部分作注释,谓:“樊,今襄州安养县也”。所谓今襄州安养县,当然是唐朝李贤注书时的襄州安养县。《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记载:襄州襄阳郡辖邓城,“邓城,汉邓县,属南阳郡,故樊城也。(南朝)宋故安养县,天室元年(742)改为临汉县,贞元二十一年(805)移县古邓城置,乃改临汉为邓城县”。 李贤将范晔猜出而未说出的樊城(安养县)给注释出来啦!问题就摆了出来:其一,周仲山甫是西周宣王(前827-前782在位)卿士,唐襄州地区此时尚不在周王室直接控制范围之内,周宣王仅能将其舅父申侯分置在宛(今南阳),令大臣召伯亲去定宅居地,辟为南疆屏藩。宣王如何将仲山甫的食采地安排在这里。其二,襄州(治襄阳)、樊城设置晚于仲山甫一千三百多年,唐襄州又晚近一千五百年。樊城比仲山甫的食采地樊邑晚一千多年才有,樊城怎能是仲山甫食采地樊邑呢?其三,仲山甫是宣王卿土(中央大臣),不是封疆诸侯;唐襄州安养县距周都镐京千余里地,大大远离周仲山甫食采于樊的京畿地。可见,此注是无历史地理根据的。
        仲山甫食采地樊邑在今西安市长安县樊乡,有樊陂,后称皇子坡。汉《长安县志》记载:“谲(三点水旁)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流迳杜伯冢……又北与昆明池故池会。”谲(同上)水灌溉和滋润着两岸的田园,自县城西边流过。(此事业已考证明白,见《樊氏源流》第一辑)。
     《樊宏传》中注曰:“其陂至今犹名为樊陂,在今邓州新野县之西南也。”樊宏之父樊重(仲,寄湖阳籍)在此广开田土三百余顷,修陂渠灌溉田地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