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宗亲闲读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4/07/19 周六 15:28
  • “好作业”导师樊阳再次出发 带学员体验文脉之旅

  • “好作业”导师樊阳再次出发 带学员体验文脉之旅

  • “好作业”导师樊阳再次出发 带学员体验文脉之旅

123

师生们在展台前驻足。 (摄影:梁益馨 金一帆)

【2014年中国好作业系列报道之七】

7月16日上午不到9点,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上海文庙门前已经聚集了十几位学生,他们都是2014“中国好作业”的学员,正在等待他们的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樊阳。

继2013年“中国好作业”活动中,带学生沿着苏州河到外滩“人文地行走”,今年暑假,樊阳老师再次担任“中国好作业”导师。今天,他将带领同学们寻访文庙,开展一次触摸文脉的多彩之旅。

引经据典 导师口中的文庙“不一样”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公共空间都设有一些华丽的建筑,供人们聚会、交流,比如:西方的教堂和我们面前的寺庙。”站在文庙门口,樊阳老师以文庙的存在意义作为开场白,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几位学员还在后面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站在文庙入口处的泮池旧址旁,樊阳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第一个问题:“文庙有几条中轴线?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同学们立马睁大了双眼环顾四周,很快大家都找到正对入口处的一条中轴线。樊阳老师提示大家还有另外一条:“你们刚刚找到入口处正对着的中轴线,叫作祭祀线,另一条则叫学宫线。”樊老师指着文庙入口右侧讲解着。

黄浦区梅溪小学沈心亭是参加这次活动最小的学员,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参观。沈心亭的妈妈说,“沈心亭每天上学都会路过文庙,但我们对文庙的历史都不了解,一直感觉非常遗憾,这次听老师讲一讲,果然不一样。”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低矮的建筑不如西方的高楼大厦宏伟,实际上,层层推进的院落代表了时空的缓慢前行,更是一种宏伟。”人群逐渐步入文庙院落的深处,樊老师的讲解也由外至内推进。

一路走,一路看,天气炎热,师生们的热情也一点点升温。在一副长廊壁画前,樊阳请同学找一找元明清时期出声上海的著名历史人物。在樊老师讲解和提示中,学生们不但认识并找到了“徐光启”、“秦裕伯”、“潘允端”等历史名人,还了解了他们的名字、故事与上海地名之间的渊源。

学科融合 “小粉丝”们收获颇多

在讲大成殿中,樊老师指着“圣协时中”的牌匾讲解,“中”字出自《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节制,就叫做中。“中庸在今天仍旧很受用,就像我们所讲的和谐社会。” 

控江中学高二年级的唐润铧,站在人群的最前头,紧挨着樊老师,一边迅速地做着笔记,一边回答着樊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她从初二开始就参加樊阳老师的人文公益讲座,是樊老师的“忠实粉丝”。“我在网上了解了有关文庙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产生了兴趣,今天想跟樊老师请教祭祀孔子的问题。”

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樊老师的活动,闸北区风华初级中学初二(3)班张经天自称也成为了一名“小粉丝”。张经天告诉记者,“我之前还去过曲阜和衢州的文庙,这次在樊阳老师的带领下边听知识边参观,感觉文庙在我眼前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樊老师的讲解涉及了建筑、历史、哲学、美学,让我收获很多。”

就读于宝山区知行中学高二(7)班的李明哲,虽然面临升学压力,仍一口气报名参加了五项“中国好作业”的活动。“我虽然打算学化学专业,但人文知识对任何学科都非常重要。”他在樊老师的带领讲解下听得毫不马虎,不时用手机做着笔记,他说,自己虽然已经是高中生,樊老师讲的不少知识仍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激发兴趣 “新式”教学受欢迎

对樊老师带领的此次“人文行走”,以及他坚守了二十几年的“人文讲堂”,到场的家长都表示非常欢迎。虹口区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宋之琦的妈妈,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同为教育工作者,她认为,“人文行走”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在保护好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了足够的人文积淀,不管怎样的考试都能应对。”宋妈妈如是说。

一个半小时的寻访和交流接近尾声,在文庙右侧的天光云影池畔,樊阳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一起吟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佳句。

樊阳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源头活水,它不能仅有外来的文化,更要包含民族文化的命脉,而民族文化必须依靠教育来传承。

樊阳老师认为,教育改革首先要从家长和老师的思路上转变,反思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来探寻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当教育变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喧嚣,变成永远做不完的考卷,变成无穷无尽的补课,我们不得不追问,我们遗失了怎样的‘源头活水’?”活动结束,樊阳老师提出问题,再次让所有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