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樊人樊事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5/07/11 周六 09:38

天津北方网讯:戈船、斗船、楼船、古帆船、西洋战船……这些曾在滨海新区乃至中国航海史上留下过辉煌印记的木制船,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代化大型船舶的兴起,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踪迹难觅。但是在塘沽市民樊本权的手中,这一艘艘昔日的老木船又迎来“生机”。退休之后重拾船模制作的樊本权,10余年创作了百余艘各式各样的船模。除了无法供人行驶和乘坐以外,这些根据图纸仿造的船模的部件及设备一应俱全,大小也是根据真船的比例进行了缩微。

  小伙伴儿称他“船王”

  今年78岁的樊本权是土生土长的塘沽人,1997年从天津碱厂退休,“虽说我不是海员也不是造船厂的职工,但我自小就和船打交道,因为我们家是‘包船户’。”樊本权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他家是有木船的,靠木船运送货物是他们家的主要营生,“那时候有地的叫‘农民户’,有船的叫‘包船户’,我们家就是‘包船户’。”

  家里的船只维修保养时,年幼的樊本权常常在旁边观看,“看的多了,各个部件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就都记在心里了,但是怎么安装还不知道,因为没有人教给我。”一次,家里的木船又要整修,十二三岁的樊本权在一旁看得非常起劲,一位姓王的师傅见了,便招呼他过去,给他讲解船只的构造以及如何安装,“早年的木船还是很简单的,不像现在的机械化船舶。”樊本权说。有了之前的仔细观察,再加上师傅的讲解点拨,记忆力过人的樊本权很快将木船的构造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樊本权小的时候,在海河或是运河等内河行驶的本地船只都是木船,因为外形酷似元宝,又被当地人称为“宝船”。知道构造原理之后,一块不起眼的模板经樊本权之手后,被按照比例一一分割开来,然后再按照顺序组装,很快,一艘栩栩如生的“宝船”模型就展现在小伙伴的眼前。惊叹樊本权的心灵手巧,小伙伴儿称呼他“船王”。而在学校举行的船模比赛中,樊本权的作品也总是让同学啧啧称赞。

  退休后重拾船模绝技

  尽管祖父辈靠养船运货为生,但是樊本权在成年后并没有继承祖业,而是成了天津碱厂的一名员工。待樊本权重新展示船模制造技巧的时候已是退休之后的事了。

  1997年,樊本权正式退休,恰逢父亲身体不好,照顾生病的父亲成了他每天的主要事情,闲暇之余不免觉得生活枯燥。有一天,身为小学音乐老师的妻子在带领学生参加船模展回来后,向樊本权描述展览上的船模是如何逼真和生动,“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做。”樊本权说。做船模需要图纸,“刚开始做的时候没有图纸,我做的第一批船模的图纸是我专门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从小就熟悉船只构造的樊本权虽说有三四十年没碰船模了,但是凭借记忆,他把儿时所见的一艘艘“宝船”,以船模的形式重新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当看到一堆可以当垃圾丢弃的小木片在樊本权手里一下子成了一艘艘迷你小“宝船”,樊本权的妻子不禁向他竖起大拇指。乍一看,出自樊本权之手的一艘艘船模被打造得非常精致,以一艘游艇为例,从侧面看有船壳、船楼和桥廊,即通常所说的下层、中层和上层。从大处说,船楼、桥廊生动逼真,往细微处看,就是舱门上的门把手,也被刻画出来。在樊本权的指点下,记者终于看到了这艘游艇船模的绝妙之处——向上轻轻一提,整个船楼被拔了出来,游艇下层一览无余,且被隔成了大大小小十个不同的船舱,“这都是根据真实船只大小按比例打造的,应该隔多少个,每个多大,一点也不能乱来。”

  帆扬起船模添动感

  昨天记者来到樊本权的家中,刚进门记者就被一个摆放在门左侧高约两米的柜子吸引,柜子里摆满了一艘艘造型逼真、纹饰精美的船模,有扬帆起航的古船、桅杆高竖的宝船、威风凛凛的战船等等,不下二三十艘,“现在家里摆着的大大小小的加起来得有五六十,因为没有地方摆,好些个都送人了,送出去的不比家里摆着的这些少。”

  樊本权的工作室很简陋,是一个四五平方米大的小隔间,工作台就是老伴儿的缝纫机,那一艘艘精美的船模就是在这里被打造出来的。不光是创作环境简陋,制作船模的材料和工具也很“简陋”,材料基本上是装修的下脚料、旧挂历、冰棒棍儿等,而工具就是常见的剪刀、锤子、裁纸刀和塑料尺。在工作台上,一本船模挂历引起了记者注意,仔细翻阅,挂历上的文字都是德文,比对已经做好的船模,记者发现樊本权做出的船模比挂历上的更有动感——挂历上船模的帆都是瘪的,而樊本权做出船模的帆都是鼓起的,“这可是我的独家秘诀,也是我独创的。”原来,在观看一些船模展的时候,樊本权发现展示中船模的帆都耷拉着,少了动感。怎么让帆扬起来呢?几经琢磨,樊本权将帆索长度进行了改变,不同点上的帆索长度都不一样。经过这一番改造之后,果然船模上的帆呈现出被风吹起的动态感,整个船模也增添了几分灵气。

  边制船模边了解船历史

  “看,这艘船叫‘五月花’,它得名的原因就是英国向北美移民过程中,有一艘船抵达岸边时正好是5月份,岸边开满了鲜花,乘坐这艘船的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后来为了纪念这艘船,就把它复原了,起名‘五月花’。”樊本权侃侃而谈,“这是美国的‘利物浦’号、西班牙的‘桑塔·玛利亚’号。”

  樊本权告诉记者,在刚开始制作船模时,更多的注意力是在制作本身,对于船只本身的信息关注的很少,“最初可以说是为了做而做,做完了就完了,关于这艘船的信息脑子里什么印象也没有。后来是边学边做,船模做完了,这艘船的历史我也记住了。”在关注西方一些知名古船历史的同时,樊本权也开始留意家乡的船文化和船舶事业的发展。在樊本权的记忆中,儿时内河中见到的机械船都是英国太古公司制造的,“凡是铁家伙都是国外的,咱国内的都是木船。但是咱们发展得很快,新中国成立后,首艘万吨级货轮就是咱们新区造船厂生产的。后来内河里越来越多机械船舶,而且都是咱们国产的,论吨级和技术都不输外国。”

  前不久,樊本权和妻子特地去了一趟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这是中国北方的第一所船舶修造厂,就在咱们新区。除了了解家乡造船事业的过去,我也希望我制作的‘宝船’船模让更多后辈看到,了解新区的船文化。”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