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宗亲闲读 search

发布人:樊永祥 时间:2016/07/06 周三 17:22


后   记

 

 

一本族谱凝聚着全族人的心愿,同时也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它是全族人智慧的结晶。但它能否准确反映所有人的意愿,能否完全表达全族人的意志,又当别论。观谱后,必然有许多困惑在胸,遗憾在怀,为此,本后记将为你答疑解惑,拟尽力为你明了始终。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居住在大庸三角坪的九十岁的老人樊远传为续谱收集有关资料,他不辞辛劳,奔波各地,找各地老人座谈,了解当地支系脉络;找老谱,弄清樊兴公总系及分支状况;找老墓碑,印证祖系及各支系的繁衍衔接。但他毕竟年老体弱,力不从心,未能如愿。无独有偶,樊远传老人的义举,早被远在桑植的樊耀传、樊胜传俩兄弟耳闻,但他们当时苦于无暇,待俩人相继退休后,于二O O九年四月商议重兴义举。清谱是本家族的一件大事,干大事首先必须做到“三落实”,即:组织落实、措施落实、计划落实。这样就邀请了张家界市正处级职位上退休的樊世军牵头,成立了湘西北樊氏族谱续编委员会。紧接着落实措施,发倡仪、建立调、编、后各组和制订筹资方案等等。计划上,大体上分三个时间段,规定了各阶段需完成的任务。同年五月,分组下到各地,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各地联络员负责本地家族成员的调查核实,编委调查组侧重于各地支系与祖系的连绵考察。

本调查组沿着老人传说和历史轨迹寻找墓碑,首先考察了永定青安地带樊应金、樊应克后裔的瓜瓞状况。传说应金、应克原住大庸吴家坪(樊家河),大约在一六八九年,发了一次特大洪水,洪水涨到了吴家坪老屋的挑枋上,应金、应克皆倾家荡产。古人不知海拔高度,认为会涨齐天大水,于是奔到最高的山上谋生。据说两祖公曾在青安的一个叫竹塔山上刀耕火种,幸存下来。那么,其老没后,有就地归山的可能。我们沿着羊肠小道,披荆斩棘,花了老半天功夫,攀上了这座山顶,真正感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情画意。北望有猪石头峰逼近相对,南眺有世界文明的天门山遥遥在望,那天门犹如镶在山峰上的明镜一块。顿时想起了古人的争(赛)山说,话说大庸人与桑植人赛山,大庸人说“大庸有座天门山,顶天只差三尺三,人过路要勾头,马过路要下鞍。”桑植人则说“桑植有座猪石头,半截插在天里头,倘若你要上天去,还须走截下坡路。”由此可见天门山就是我《澧州谱》上的标识山,试想兴公后裔以此标识为中心,四散繁衍开去,何止千里万里。暇想完毕,再看笔者登上的竹塔山,与赛山说不相上下。荒无人烟的青峰山上大树成荫、荆棘丛生、苍鹰飞旋、古藤盘落,哪里能见到坟墓?我们的向导,重孙辈樊文才是也,他说小时随爷爷送过亮(春节祭祖活动),一个叫坟山塔的地方有祖坟。他凭着儿时的蒙笼记忆挥刀破丛,钻入刺蓬中,果然发现一碑,刷洗后才辨认出“樊公怀贤之墓”,由此上溯到樊尚勤、樊尚举、樊应金、樊应克,且应金、应克为樊明高之子,于此接上了瓜瓞。也由怀贤墓碑的孝名实录,下查到重孙樊经宝,即樊远传的祖父,一脉相承,全凭于此。

再则,据现居住在保靖县水银乡花桥村的樊姓老人们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大庸樊家河搬来的,祖宗名麒山,葬于老云盘。查老谱,樊光凤,字岐山,迁保靖。基本查对,但需进一步核实,于是我们同村支书樊永华一同爬上老云盘,见有一半截墓碑留存,镌刻有“樊公麒山之墓”玄孙为友才、友德,比对辈份一致,字辈相同,确认是谱中的樊光凤无疑。站在老云盘向下望去,两侧山势呈怀抱状,樊家居住的接福(地名)就处在这怀抱之中。该风水足以说明其后裔除迁居花垣尖岩一支人外,尽居祖宗温暖怀抱之中。该祖公多么想落叶归根啊!归山后,他的坟墓也遥望着北方,似在吟:少壮奋发不畏艰,哺育子孙扎云盘,末年未能归故里,端坐南麓遥北川。可见祖宗内心,生前一直怀念着樊家河,向往着樊家河,其子子孙孙,莫不如是啊!

迁居慈利象市一族,其简谱记载“我祖升公自大庸来迁……云云”。来有龙须,但派有所变,升公以后有“世宏日月照乾坤,经学传诗永”又有“经学传道德”字辈,查澧州老谱有“光升外迁,但下落不详”。升公是否光升祖公,作如下比对方知,澧州老谱之字派为:“秉竺光维明、应尚贤友生、经学传世永……。”其简谱中的升公与“光”字对应,恰好“经学传诗永”与“经学传世永”相吻合。简谱中将“世”改为“诗”字,应属避祖派而改,显而易见,这不是某种巧合,而是殊途同归,原是一公之子一脉相承。

永顺禁果庄一族,本是兴公后裔三世俭公之后,到大公迁湖北荆州居住。时有永顺土司王欠樊家这族的债务,无银偿还,便以禁果庄地盘抵债。到樊应祥祖公以债权人身份接受此地,并迁来居住,繁衍生息,至今人丁兴旺,现已有三百余人。但他们在这南北迁徙中,字辈派行有些错动,现仍有“生”祖派在世,与其他最晚的“伦”字派相隔九派之多,因已成史,故而听之。

万坪一族,已有支谱。但需更正阿巴叽一支系祖,应为光斗公后裔(原为光明公后裔),到明汉与明高兄弟分支。这有史实为证:因同是光斗公后裔的大庸生松中举,明高后裔白蛇溪樊姓没送族匾。而阿巴叽生炳中举,白蛇溪樊家送了两块族匾,匾书现镌刻在生炳墓碑上,这说明明高、明汉系同胞兄弟,同为维义之子,所以生炳中举时,代衍五派,犹如近亲,才有庆贺之举,这一确认又与白蛇溪支谱欣然吻合。

其余各支都有简短支序加以说明,这里不再一一分说。我们杜绝主观臆造,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严格考证各系的来龙去脉,所得事实证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也才能够被各方所接受。

此次续修湘西北樊氏族谱,为何仍称“澧州谱”,这是来源于老谱,续修不变,而老谱是基于地域而得名。因为在古代,水路是唯一的交通枢纽,行政区划则以水域划分。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流经湘西北诸县,然后同入洞庭。以澧水流域所划之州,自然就称为“澧州”了。而当时为主开发澧州者正是我祖兴公。兴公后裔编撰形成的谱谍,也就顺理成章的称之为《澧州谱》了。所以称《澧州谱》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是为纪念我祖创业艰辛,弘扬我祖功德:而现实意义是加强我族团结,激励后人光宗耀祖、为国争光。兴公后裔虽有部分傍出此水域之外,但大多数仍在此水域繁衍生息。我们同饮一江水,得润于母亲河。今后,愿我族后裔在母亲河的孕育下更加壮大。

故此,我们通过考察得出结论:从津市、澧县沿澧水上溯到桑植、鹤峰、来凤等县的樊姓同根同宗,应通过清谱活动,经过认祖归宗,同编入《澧州谱》,但现在津、澧等地有部分已合并到常德《北嘉山谱》中了。因《澧州谱》有百余年未大修,故而束松控疏,致使误投盲从。津、澧等处的我族同胞们,他们于1804年趋合《北嘉山谱》,1860年参编《北嘉山谱》,该谱记载有名的参编人员有:樊尚富、樊玉贤、樊湖贤、樊友武、樊生连、樊生芳等人。由此《澧州谱》的字派“应尚贤友生,经学传世永”,可一目了然。1930年为彻合《北嘉山谱》而实行“双轨制”。即:“经学传世永”各辈比照《北嘉山谱》的字派“贞淳希明哲”起双名,如:经训(又名贞训),学元(又名淳元),传松(又名希松),到了“明”字辈就跳出括号用单名了。经过一百多年演变,大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没有多少《澧州谱》印迹了。但也有极少数仍用《澧州谱》字辈叫单名的。如现居住在澧县永丰乡张家湾村十组的樊学郜,就是最后的坚持者之一。据此,可以断定,凡是用过“双派”的都属《澧州谱》衍派,属樊兴公后裔。致于认祖归宗,入谱续派问题,我们采取自愿认同原则,不作强求。

关于堂号问题,它是某一姓氏,源流分导的标识。现在的《北嘉山谱》用“仁智堂”、《资阳谱》用“南阳堂”、我《澧州谱》用“上党堂”。因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一时难以考证,姑且用公认的发源地较为妥当。陪神对联为:“上党堂衍家声振、风遗功德世泽长”。但神位左侧仍书:“樊氏堂上历代祖先”。

关于新出生人起名问题,望能按字辈取正名,号名随意。我们的原则是:尊重公民的姓名权,但也要求一个家族内,要长幼不乱,辈份清晰。

关于是否倒派问题。澧州老谱规定五派一倒,即将字辈放在姓名之后。已使用过的“贤”、“传”两派为倒派。实践证明,倒与不倒,各有所长。倒派长者一,它起到密码作用,凡参与清谱人都知何辈为倒派;长者二,体现了谱文化色彩,防止了千篇一律;长者三,可减少纵向同名。不倒派长者一,便于大众操作习惯,不会出现操作不一(现有部分将“传”字放在姓名中间);长者二,往下去的“定”、“崇”、“振”均为动词,按“动宾”词组来说,词性宽泛,容易起名;长者三,便于客流他地。两权之下,择其优,采用大众化,今后不再倒派。

此次清谱,尊崇“男女平等”原则。

即:一、男、女均要登记,上册入谱。

    二、出嫁女登到配婿为止。

    三、入赘(他姓)者,继樊姓的,亦要上册。

    四、招赘者,下代随母姓者,均要清理上册。

    五、过继入樊姓者,清理上册。

    六、回头姓(已入他姓而返回),我们欢迎入册。

    七、因其他原因而入樊姓的一律上册。但在此次清理中,各地领会不一,疏漏部分只能待下次清谱,予以弥补。

此次清谱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族众的鼎力支持。创建和谐社会有我族一份,为国家造就一代有用人才有我族一份。盛世之下,我族将更加繁荣昌盛。我们坚信了大多数人的力量,克服了不少困难,使得续修族谱工作,大功告成,为子孙后代收集奉献了宝贵资料,此乃编纂者全体人员的荣幸,也是族人们的骄傲。

为适应我族广大读者,本谱文体采用白话文,间有少量文言文,即:文白相间、雅俗共偿。谱文是姓氏文化、地域文化、源流文化的融合。但执笔者很难做到融汇贯通。班门弄斧也罢、家丑外扬也罢,尽力而为之是也。

此次编纂是基于百余年前老谱的续编,时过境迁,资料难寻。文化革命倒碑焚书。年经代远古迹难考。族众衍远鞭长莫及。各地协理,水平参差,汇编协撰才思不及,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望族众宽责仁恕。

此次续谱工作,除编委会成员和各地协查员共同努力外,还得到了其他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因人数众多,不胜枚举,这里一并致谢!

谨祝我族,万代荣昌!

                            湘西北樊氏族谱编纂委员会

                               公元二O一O年  春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