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2/09/01 周六 09:55
保存到相册
|
往事重温
今年60岁的樊德生曾是易县西陵法庭的一名基层法官,2009年他退居二线,做了法庭的一名指导员,协助庭长处理相关工作。可别小瞧了这个普通的基层法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书写着一个不平凡的法官之路。
樊德生所在的法庭辖区有8万人,居民包括汉、满、回、蒙等20多个民族。从开始做书记员的第一天,帮忙整理一个“狗咬人”的案件材料时,樊得生就深深爱上了调解。本来案件第二天就要判决,然而,他饿着肚子跑了整整一天在下班前交了一份漂亮的调解书。
从这天开始,他发现在基层农村,调解更有助于彻底解决矛盾和纠纷,从此他将这种结案方式沿用至今。
20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奔走在大山深处,给案件的双方做着调解工作,在他办理的案件中,调解成功率达到98%。2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百姓理,在践行着司法的公正,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和良知。在他心里,永远惦记的是老百姓。2006年,他被评选为“感动河北”人物。
今日时刻
8月6日,记者一行三人来到保定易县西陵镇樊德生临时的家,进行“感动”后的回访。得知记者要来,樊德生早早在村口等候。远远看到记者,立刻挥手打招呼,露出了质朴的笑容,打破了记者心中对法官原有的严肃印象。两间平房,几十年前的几样旧家具,还有一台21寸的电视机,就是这个“百姓法官”的全部家当了。一个板凳,一支烟,樊德生带记者走进了他这个“百姓法官”,在“感动河北”后的调解时代。
无以回报,惟有工作
2008年年底,樊德生接到易县西陵法庭的通知,他可以退居二线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可对于在审判和调解岗位上,兢兢业业坚守了27年的樊德生来讲,却是百感交集。
先是新庭长来到家里,希望他可以继续留在岗位上,带领单位同事奋战在基层调解第一线。接着,法庭的年轻同事纷至沓来,“樊庭长,我们还有太多要跟您学习的,您再带我们几年吧!”
樊德生回忆起过去的27年,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书记员到一名出色的庭长,还得到了全国法律系统的认可,这都离不开各级法院和领导的关怀,也离不开广大百姓对他的支持和信任。对此,用什么可以回报呢,或许只有继续工作在一线吧!
就这样,朴实的樊德生因为“无以回报,惟有工作”,选择了继续奔走。
当记者询问是否这样类似顾问的工作比以前要轻松一些的时候,樊德生深深吸了一口烟,低下了头。
“很多事我现在都不愿回想,只是觉得一路走来,有很多无奈,挺难的。”
一边有领导同事,一边有万千村民,一个“二线”的法官,又怎么处理“一线”的繁琐事情呢?
樊德生既要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又要为老百姓做出实事。对于家里内部矛盾和邻里小事,他就以理服人,以一个“帮大哥”的形象出现,用最真诚最朴实的语言去打动他们。而对于关系到更多人的村里事,他尽量把职责交给村干部,争取在自己的后方支援下,由村干部出面解决问题。而提交到法院的案件,他更愿意把功劳让给年轻的同事们。
四赴满城,从无视到感激
兔年腊月的一天,寒风刺骨,但西陵镇的集市上还是因为春节将至热闹非凡。
樊德生也成了赶集买年货大潮中的一位。然而,当别人都在挑选年货是,他的目光却凝聚在一位弯着腰、满脸愁容的老人身上。
樊德生以他的职业敏感,发现这位老人愁容的背后,肯定有难以解决的困难。
看到樊德生,老人脸上的皱纹似乎稍稍舒展了一些。因为他知道,面前的这位“百姓法官”,很可能就会成为他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经过一番交谈,樊德生了解到,这位老人家境十分贫寒,几个月前,为了给儿子筹备婚事,背了8万元的欠款。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儿子和儿媳结婚不久,就频频发生矛盾,最终在没有办理离婚手续的情况下,儿媳回了娘家,失去了一切联系方式。
听了老人的诉说,樊德生坐不住了,他不顾马上即将到来的春节,只身一人找到了老人儿媳在满城的娘家。
第一次踏进女方的家门,对方无视的眼神让樊德生认识到了调解此事的难度。没有一个人招呼他落座,更没有一个人给他倒水。在这种情况下,樊德生硬是“无赖”地坐在女方家里两个小时。
第二次的到来比上次多一丝宽慰,因为女方的父亲终于开口向他倾诉自己一家的难处了。就这样,第三次、第四次,樊德生用他“最百姓”的话语,把女方心中一个个结都打开了,让对方逐渐体会到了男方的难处和自己的不对。
刚出正月,女方的父亲就亲自带着女儿来到易县,与男方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还给了男方一万元的经济补偿。此时此刻,双方紧握着樊德生的手,感激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对于樊德生来说,这只是他几十年调解生涯中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
“敌人”也能做“线人”
“这么多年,一方面您为百姓解决了很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免不了得罪很多人吧?”记者问道。
“你说呢?做我们这行,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我现在都想不起来,有多少人将我恨之入骨了。”樊德生不禁笑了笑。
随后,樊德生又话音一转,“我给你说个真实的事,你就知道我的"敌人"是什么样的了。”
几年前,距西陵镇大约50华里的一个山沟里,一口井养着学校300多个学生和附近的15户人家。而井边的一家人,偏偏称这口井是自己家的,对大家的使用提出了质疑。樊德生和同事得知此事,赶到了村里,见到了这家的主人。当跟他讲清所有道理之后,此人还是坚持己见,不同意把井让出来。对此,樊德生没有半点手软,联合公安用手铐将他铐了起来。然而,就在将其带回西陵镇的路上,这个人靠近樊德生,表示不再坚持。
几年过去了,还是那个村,出了个打人的犯罪嫌疑人,法院的很多同事去询问情况,都没有得到半点线索。樊德生出马了,当他走到村口时,看到树下坐着一个人,就凑过去递给对方一支烟,想了解一些情况。让樊德生万万没想到的是,对方说:“我认得你,跟我走吧!我知道那个人在哪里。”
原来,这个“线人”就是樊德生当初用手铐铐住的那个人。
说到这里,樊德生对记者笑了笑,“这么多年,得罪了不少人,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我做得有道理,还是会让人尊重的。”
修房成了“头等”大事
直到今年年初,樊德生终于想歇歇了。
突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还真是有点不适应。还好,现在有修房的事让他能继续忙活着。
这三间房是樊德生在西陵法庭工作之后买下的,年久失修,都快成危房了。以前,老樊一直忙于工作,修房的事也就只能一拖再拖。直到今年3月份,他终于可以塌下心来准备修缮房屋的事情了。
一砖一瓦,樊德生都亲自去买,从未麻烦过任何一个熟人。修房屋的工人还嘲笑樊德生人缘不好,修房期间从未有人来帮过忙。直到后来发生了用汽车拉来600块瓦当的事情后,再也没有人嘲笑他了。
5月份的一天傍晚,修房顶用的瓦当告急,如果在第二天早晨运不来1300块瓦当,所有的工人都不得不停工,这可愁坏了樊德生。当下一个工人帮忙联系了700块瓦当,可是还有600块瓦当没有着落。
无奈之下,他连夜打电话给一个朋友,表示需要一辆农用三轮车帮忙去砖厂拉瓦当,对方放下电话后没有找到农用三轮车,但他知道老樊除非万般无奈之下,绝不会向他求助。于是,朋友又托朋友,这个朋友在樊德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二天一早用自家的汽车拉来600余块瓦当。
帮忙卸车、离开,朋友连口水也没喝,也死活不收老樊一分钱。在朋友眼里,樊德生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别人,如今遇到麻烦,他无论如何都得站出来帮忙。
这件事让工人目瞪口呆,这也才明白过来,老樊不是人缘不好,而是人缘太好。只是,他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
记者看到房顶上两种颜色的瓦当很是显眼。樊德生笑着对记者说:“我家从来不锁门,但未丢过一根柴火。”
安享晚年,有点不适应
等修房的心事了结后,樊德生就要跟老伴在此安静享受晚年了。老伴身体不好,得过脑血栓,刚住院那会儿,樊德生可是没伺候过一天。对此,樊德生说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和老伴,现在正好腾出空来,好好照顾照顾他们。
以后的生活可以清闲点,樊德生心里是这样想的,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生活中依旧经常被工作所充斥。登门拜访的人一茬接一茬,从各个村赶来解决问题的村民,他一般都会让对方去找在岗的法庭工作人员。但有的人较真,非要让他解决。实在推脱不过的,也只能私下帮忙调解了。
在司法的岗位上,樊德生兢兢业业忙活了20多年,现在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对得起国家给的工资。”这么多年来,节假日、双休日从来没有休息过,为此,老伴儿子都抱怨过。60岁的樊德生,现在就想多陪陪家人。“在我眼里,父亲很伟大。高中时候想入党,这本是父亲一句话就能办成的事,但父亲愣是没有办,当初闹情绪觉得父亲过分。后来才慢慢明白,父亲是不想麻烦任何一个人,他的正义、热心肠深深影响着我自己。在我心里,他是一个好父亲。现在,他应该好好休息休息了。我现在定居在石家庄,等到以后把父母接到身边,去石家庄住一阵子。”樊德生的儿子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