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宗亲闲读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2/12/30 周日 20:53


  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精通泥雕、花鸟字画,甚至还会表演杂技……嘉陵区李渡镇的民间艺人樊聪涉猎之广泛,令人称奇。

  12月20日,走进樊聪的工作室,一幅幅书画作品首先映入眼帘,傲雪的梅花、艳丽的牡丹、飘逸的书法……每一幅作品都带给人美的享受。书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泥雕作品,其中有一组十二生肖特别引人注目,健壮的牛、飞跃的马、顽皮的猴……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现在好了,我可以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创作中来。”樊聪在李渡中学当了34年的老师,刚刚退休。

  樊聪7岁拜师学艺,师父是一名江湖手艺人,精通多种民间技艺,书画、吐火、变脸等无不精通。师父的这一身技艺,在樊聪身上得到了继承。

  “师父首先让我学的是书法和国画。”樊聪说,书、画是基础,比如泥雕,要抓住对象的形态特征,雕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对手艺人的艺术眼光和熟练程度有极高的要求。从9岁开始,樊聪就养成了每天写字、画画不少于两个小时的习惯。

  “杂技若想能练到登台表演的程度,那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樊聪说,在台上容不得有丝毫差错。刚开始他只能跟着师父上台,演得不好不仅自己丢脸,师父也没面子。

  在不断学习中,樊聪的技艺得到提高,他也逐渐爱上了民间艺术。成为中学老师之前,樊聪有一段“跑江湖”的经历,经常与其他艺人一起到各个乡村去表演,那时,他是真的想把表演杂技作为自己的职业。

  “当了老师,这些就成了我的爱好。”樊聪说,参加工作后,闲暇时间变少了,杂技成为了他的保留节目,每每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才会来这么一两手。

  樊聪告诉笔者,退休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班授徒,找个传人。

  今年春天,樊聪开办起了自己的民间文化艺术室,名字叫做“笑画春晖”。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经招收了14名学生,都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爱好者。

  在工作室,笔者见到了一名被父亲送来学习钢笔字的中学生,当笔者问他对樊老师的其他技艺有没有兴趣时,这名学生说:“很想学,不过现在没有时间。”

  在当老师的34年里,樊聪教的主要是历史,偶尔也教书法和美术。这么多年下来,坚持每天练字、画画而有所成的学生寥寥无几。

  “不仅杂技这样的民间艺术找不到继承人,连书法和国画也有点后继无人的感觉。”樊聪有一些担忧。他的学生只把杂技当作一种爱好来学习,而杂技缺少了登台演练这一环节,很难说能学到什么。现在的艺术考试也只考西画,不考国画,学习国画的人本来就少,作为爱好,真的很难有人能够坚持下来。

  今年5月,嘉陵区启动了民间传统文化搜集工作,对全区的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礼仪等进行搜集和整理。樊聪的杂技被李渡镇文化站收入了民间艺术名录,这让樊聪有了很大的信心:“今后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化,我还年轻着呢,总能找到传人的。”(南充日报)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