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条件好了,既可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又可利用高科技的网络信息,还能借助“中华樊氏宗亲网”上富学多才的樊家人对中华樊氏文化研究成果的翅膀,自由翱翔在樊氏、樊家人的历史星空,“摘取”本宗支樊姓的根源“果实”以飨今人,留馈后人……
笔者借助《商城樊氏宗族支谱》的相关文字记载及先人和当今樊氏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本县樊氏根源作以初步探讨,并渴求中华樊氏家门教诲、匡正。
“樊”字 和 樊 姓 的 由 来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原始社会的人,总是把与本氏族有特殊神秘关系的自然物作为崇拜对象或本氏族标志,史学上谓之“图腾”。
在中国第一次“家天下”的夏朝以前,那时黄淮流域到处存在着大片原始森林,古木参天,枝叶蔽日,各种藤蔓植物环树盘绕,千姿百态,神秘莫测。树上珍稀飞禽嬉戏翱翔,林中凶猛野兽弱肉强食。先民们还过着刀耕火种与狩猎相结合的生活。为了寻找更丰富食物的先人们进入了原始森林,他们在迷失方向后,随时遭遇到风暴和野兽的威胁与袭击。于是,两边巨树撑天,中间藤蔓缠绕便形成了一个“棥”字,这种天然屏障却成了他们既能避风雨,又可防侵袭的“乐园”。我们的祖先脱险后,就把“棥”作为了崇拜物。后来,他们的子孙繁衍昌盛,到了商朝就成了一个大族群,这个族群就以“棥”作为自己的图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樊姓氏族。
商汤王伐夏得天下,将其臣民分为七族,其中一部为“棥”族。因此,“棥” 姓在商朝为七大族之一。这大概就是“棥”字和“棥”姓的由来。
“棥”为什么会写成今天的“樊”呢?这又可能是文字的逐渐完善与“繁化"演变形成的。繁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字形的美观与字数、字义,樊字就有了藤蔓盘绕古树的含义,在其下面加“大”、“ 手”便成为了攀登的攀字。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一个汉字“攀”,又多了一个词“攀登”。据考证,从古篆到小篆,亦即从古《毛诗》到《诗经》即春秋时代才写作“”。
“樊”字的演变类似“礼”字。古篆写作“”,这是祭祀时用的礼品,意即容器里面装两串玉。首次繁化成“豊”,意即下面垫上衬物(或台阶),到了春秋时已繁化为“禮”,意思是右边容器里装两串玉,下边有台阶,左边示意祭祀,近代简化为“礼”。樊字亦然,几经繁化演变为今日之“樊”。 但“樊”字目前尚无规范简化字,这“简化”的任务我们也只好给樊家的后人了……
樊 姓 的“根”
前文虽然试述了“樊” 字和樊姓的大概由来, 为啥还要探寻根源呢? 这是因为一个姓氏通常不只是一个根源。例如,古代皇权至上,皇帝可以把功臣将领十姓,八姓赐为皇姓,那一姓就有多“根” 了。 根据可查阅到的资、史料,对樊姓来源有二说,现分叙如下:
<一>樊姓二“根” 来源说:据古籍唐《元和姓纂》及清代张澍著《姓氏寻源》两书记载:樊氏祖有两支根源,第一支来源于商代,当时全国氏族很多,大的也只有六七族,樊氏系七大族之一。殷商的军队系氏族军队,由樊姓家族组成的军队为殷商东征西讨英勇善战,冲锋在前,死伤甚多,樊氏人数锐减。这支樊姓家族聚居地当在山西某地或上党郡。第二支樊姓来源于周宣王时代的卿相也就是宰相仲山甫,受封地于樊。樊地在现在河南省的济源市西南,在《诗经》上被称为樊仲山甫。其子孙以封地樊为姓。
<二>樊姓三“根”来源说:一是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二是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其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三是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上述“二根来源说” 和“三根来源说” 其实内容并不相悖,不失为可考之资。
商 城 县 樊 姓 的 源 流
樊姓既是古老族群,又是古老姓氏,然而,后人如问:“我们来自何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支樊姓是由江西迁徙而来河南的。然江西本不是樊姓发源地,那么在江西以前又是怎样迁移的呢?
河南是樊姓较多的省份。其因:一是河南省济源市是周宣王时宰相仲山甫之封地,子孙繁多;二是河南长坦县樊相镇是西汉左丞相舞阳侯樊哙的故乡,必然有许多樊姓后裔;三是殷商首都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境内,樊姓是其七大姓氏之一,那里自然有众多樊氏子孙。
但是,樊姓人数最多的地方不在河南而在当时的山西省,那里才是樊家人的故乡。这是因为当时曾为全国七大古姓之一的樊家人的聚居地在山西。其因:一是打开《百家姓》可见各姓氏都有发祥地,樊姓是上党郡,上党郡在山西省。这是因为樊族在商纣王灭亡后被周武王强迫迁往山西。二是樊姓和中华民族一样发祥于黄河流域,河南和山西俱为黄河流域,在殷商时代尚无河南山西行政区划。上党郡离殷都朝歌比河南中南部还近。三是据湖北罗田《樊姓宗谱》记载,我们这支樊姓正是从山西省上党郡迁出的。
民国十四年,湖北罗田樊孝勋等人来商城,据其所言,由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山西省上党郡之部分樊姓迁往四川成都盆地,后遭排挤又迁往四川省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因生活困难又分两支迁移,一支迁往湖北省罗田,一支迁往江西省瓦屑坝。我支樊姓正是从江西瓦屑坝迁移来的。其迁移路线: 山西省上党郡——四川省成都盆地——四川省边境一一江西省瓦屑坝——湖北省罗田县、河南省固始县——商城县尹岗大檀树。
樊 姓 氏 族 由 赣 迁 豫 的 时 序 与 原 因
河南省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以及淮滨县境内的樊姓是从江西瓦屑坝迁移来的,这已成为共识。那么是什么原因、又在什么时间我们的先人从江西向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域移民的呢? 这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统治当局政权巳经稳固,并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其二是需要移民的区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其三是历史有移民迁徙记载。
从历史上看,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只有明初洪武时期 。(一)大明洪武政杈建立十余年后已经稳固,迫切需要垦荒扩耕,发展农业生产;(二)在明以前的宋朝,北方一直受外敌辽金、西夏和蒙古军的不断入侵,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北宋亡后,大批中原人民随宋室南迁。偏安的南宋王朝和外敌以淮河为界展开长期的拉钜战,造成豫鄂皖交界区城人口锐减、民生凋蔽、田地荒芫;(三)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从江西向该区域移民,在明史巳有明确记载。
三 公 后 裔 是 一 家
樊姓系古老氏族之一,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樊姓子孙是智慧勤劳、勇敢爱国的。樊姓在全国亦系古姓望族。据《商城樊氏宗族支谱》和相关资料记载,我们河南商、固、潢、淮四县这一支樊姓氏族均为樊举公、樊登公、樊科公三胞兄弟之后裔,原本就是樊姓一家人。
在大明洪武年间,我们的始祖从遥远的江西迁入河南省固始县北。因条件所限和生活所迫,樊举公从固始迁居商城县北部的重陂塘(今商城县鄢岗镇尹岗村樊老宅子)。登公尚留固始县北部。科公迁至潢川县踅子。固始县境内樊姓多为登公后裔;今潢川、淮滨两县樊姓多为科公后裔;商城县境内系举公后裔。举公有尚河、尚文、尚友三子。商城县东湾门系尚河公后人;双椿铺镇龙堂樊大山门和丰集乡枫香树门两支樊姓均系尚文公之后;鄢岗镇西坎门和小六门系尚友公后人。樊举公去世后葬在商城县鄢岗镇尹岗村大檀树,坟上有石碑可证。
商城县境内的举公之后,居住比较集中。由于在清嘉庆21年八世孙樊台敬字琼林公,修有商城《樊氏宗族支谱》,详细记载了几个分支辈份排序,其分别为:商城县鄢岗镇大檀树樊氏支(含尹岗支、东湾支)辈分排序为:举尚希世 士金从土 玉殿连元 文学思正 诗礼传家 良善益庆 发荣百代 永昌嗣盛;双椿镇龙堂支辈分排序为: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丰集乡枫香树支辈份排序为:国正天心顺 文传家永昌 修齐治平广 万代归南乡。上述诸支樊姓辈序歌的内容,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商城樊家人爱国思乡,平和发展,正直善良的愿望。
续 修 樊 氏 支 谱 薪 火 代 代 相 传
公元1993年,由始祖十四代孙樊学仕字哲明,主持续修本宗支谱。在“钱头”、“地头”、“谱头”、“人头”、“笔头” 修谱必备的条件都不完全俱备的艰苦条件下,年巳70高龄的他团结樊家有识之士,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睡大铺、吃方便面,起草贪黑,以步代车,四处奔忙,含莘茹苦历时三年,于1996年支谱续修完毕。今天,学仕先生虽巳辞世多年。但是,他从琼林公手中接下的续修商城樊氏宗族支谱接力棒的薪火传承精神,一直在商城樊家人中传承、发扬光大。该谱不仅保留、继承了琼林公宝贵的谱例资、史料,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将琼林公的32辈序增续为64辈序,即:举尚希世 士金从土 玉殿连元 文学思振 礼义道德仁 聪颖谨慎 纯朴善良 祥和安定 智慧海泽 全速前进 光耀华夏 普天同庆 面向宇内 回馈本郡 发荣百代 永昌嗣盛。续支谱不仅给商城樊家后人留下辈分排序等可考资料,也让商城境内的樊家后人永远记住了樊学仕{字哲明}的名字。借此,笔者也向所有热心于樊家事业,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努力为樊家办大小事务的家门,致以祟高的敬意!因为这些无私奉献的樊家人,在为樊家事业勤勉做事的同时,也用行动将自己的名字写入了樊氏史页上,我们樊家的今人和后人都会记住他(她)们的名字......
河南省商城县樊学山 序属癸巳荷月中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