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州新闻网消息:收藏一座城市的荣耀,诉说荆州儿女的骄傲。观众朋友您好!荆州名人灿若群星,辉映楚天。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是我国著名的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三代回旋加速器;他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提出了“中国实验快堆”等四大工程建设;他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为华中科大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担任湖北省科协主席,从战略高度全力推动中国特别是湖北核电建设与核产业发展,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他,就是我们荆州籍的院士樊明武。
1994年12月6号凌晨一点,此时已是夜色深沉,北京原子能院却灯火通明,一片欢腾,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回旋加速器,终于研制成功。那一年,樊明武51岁。倾注了樊明武和同事心血的第三代回旋加速器,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生产中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项科研成果,被两院院士一致评选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PET是继CT和核磁共振之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它不仅具有灵敏和定位精确等特点,而且患者只需一次检查,即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使患者的病情状况一目了然。其灵敏度是核磁共振的100万倍,对人体的损伤却只有CT的一半。
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的医用同位素都极其短命,PET的原理就是将放射性核素注入人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003年,中南地区首家PET检测中心在华科大同济医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湖北和华中地区早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最先进的检查手段和及时治疗,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樊明武带领同事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一台自己研制的第三代回旋加速器,中国等了很久,樊明武院士也等了很久。早在1979年,国门刚刚打开,樊明武就考取公派留学,被选送到著名的英国牛津卢瑟福实验室深造。1981年,回国后又被邀请到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在1988年,樊明武收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的来信,希望他能够回国工作。
早在1965年,刚刚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樊明武,就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录用。当时的老所长——“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一席话,奠定了他一生的价值观。
当祖国召唤之即,钱老的话又回响在耳边。不必权衡,回到祖国是最坚定的信仰。谁也没想到,这位真情祝福樊明武院士的美国老板,曾经还跟他有过一段摩擦。当年,樊明武和一位美国同行,同时进行一组重要数据的计算工作,两人的数据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让美国同行们深深折服的,是樊明武身上时时流露出的中国式科研精神,这种精神是他成功的原动力。
纵然走得很远,离开太久,而作为祖国顶尖的科研工作者,樊明武从来没有忘记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回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樊明武主持研制我国自己的第三代回旋加速器。经过数年努力,历经艰辛终于成功。1996年,樊明武继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真、孙祖训等之后,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此时原子能院发展正面临重重困难。
如何走出困境?樊明武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给原子能院准确定位:原子能院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前瞻性的核事业研究院。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原子能院的人才优势和基础条件,提出了原子能院在进入21世纪时,要进行四大工程建设,原子能院才逐步走出了困境。1999年,樊明武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樊明武离开了工作36年的北京原子能研究院,来到由母校刚刚合并成立的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校长。身负重任的他规划了长远的未来,引领学校走向国际。在12年前的中国高校里,他引进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大学开放日”。第一个“开放日”当天,进校参观的学生和家长达5000多人,不少人还从外地专程赶来。当年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创历史新高,仅湖北地区就达上万人。
依靠多年在国外留学与讲学的经历,樊明武院士迅速为华中科技大学确定了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理念——提倡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全力把华中科技大学打造为“国际化、研究性、综合性世界高水平一流大学”。
对待科学,樊明武院士一丝不苟,而对待生活,他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古板学者。唱歌、跳舞、书画、摄影都是他的爱好,亲情更是他最为珍视的东西。
樊明武院士内心深处的情感是细腻的,而留存于记忆中故乡的画面,是那般心酸而美好。
离别家乡的岁月,每一刻都载满乡愁。在追寻科研的路途中,回乡的日子却是屈指可数。
从沙市走向世界,樊明武一直饮水思源,关心着家乡的教育事业。2009年9月他在自己的两所母校——大赛巷小学和沙市三中都设立了“明武奖学金”,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回报家乡。多年来,樊明武一直希望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造福荆州、造福湖北。
樊明武院士温文儒雅,随和可亲,谈吐自如,既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机智、风趣。几十载的风雨历程过后,岁月沉淀下的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我们也期待他早日带着科研成果回到家乡,回到那条古朴的胜利街,重走最初的青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