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樊星 时间:2013/11/22 周五 14:18编者按
随着全国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稳步推进城镇化”之后,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绕不开的课题。“新型城镇化”的讨论不断升温,人们在对城镇化的巨大驱动力充满憧憬时,也对接踵而来的城市病有着越来越多的切肤之痛。
专家说
未来之城:早转型早成就
“人的城镇化和城乡共享文明才是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学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开宗明义。
今天中国已经有5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城市群,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临迁移到城市的人口如何在城市中安居,享受到城市的公共福利;农村社会的老龄化、农村留守儿童、子女后续发展的问题。中国三千年的农业文明也给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经验。
“我在这里要向贵州省历代领导表示敬意,贵州省多年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希望贵州的青山绿水一直延续下去。”李迪华激动地赞许。
中国城市化转型面临哪些“转”?李迪华认为,要从追求现代化、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向城乡人口全面发展转型;从追求高绿地率、大广场、宽马路的向资源型城市、低碳市民生活城市转型;从传统能源向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新的就业方式的城市转型;从依靠招商引资向直面自身资源环境为导向的挖潜发展,选择性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型。
前来参加论坛的政府代表、企业代表,今天的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环境的治理,已经从解决单个问题到系统的思考和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中国的今天有最大的绿色经济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来分担城镇化发展的压力。我们要关注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村青壮年充分、就近就业,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副总代表施泰格博士作为座谈会上的德方主持人,他认为中德有很多很好的合作,贵阳市循环经济的经验非常宝贵,枣庄市城市转型的成就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城市转型有一个阵痛的过程,我觉得开始得越早,就痛得越轻,痛苦就越早结束,就能越早成为真正的未来之城。
城市说
近日,“可持续的城镇化——中德城市面对面”专题座谈会成为此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数不多的时长一整天的分论坛。
正如中国市长协会专职副会长陶斯亮所惊叹的:“没想到这个研讨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说明大家都很感兴趣。在很多地方很炎热的时节,来到凉爽清洁的贵阳召开会议,搭建中德市长面对面的座谈会,探讨可持续的城镇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论坛主题的现实性,也得到了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卢秋田的认同:“当今的中德关系是历史上快车道和快速期,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上,双方有很多合作的基础。今天讨论的可持续城镇化这个主题很好,不仅符合中国发展的契机,而且德国城市历经的三次产业发展,既注重地上的建筑也注重地下设施等,都值得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市长协会特聘专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一直充满激情地主持座谈会。
他认为,中德双方的城市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建立生态城市,而且产业起点非常相似,德国也有不少因矿而兴的城市,大家的起点相同,目标相同,只是发展阶段不同,所以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需要解决很多的共同的问题。
德国莱比锡市 让市民和经济利益相关方认同
德国莱比锡市市长博卡德•荣格:我们都面临城市转型的问题,其挑战是以前我们没有经历过的。
城市发展的转型,必须有可持续性的方式,这不仅涉及人口纬度和经济纬度,还有劳动就业、国土空间、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布局和支撑,发展协同效益,全城一盘棋,并让市民和经济利益相关方认同所在城市,市民的参与和响应才能保证城市的成功转型。
河南省平顶山市 城镇化离不开人口集中产业集聚
河南省平顶山市市委书记陈建生:可持续城镇化在全国各个层面都引起关注和热议,如果没有人口的集中和产业的集聚就没有城镇化。
平顶山是依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曾经依赖资源面临资源陷阱,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低端。经过科学规划和治理,借鉴组团式发展的发展模式,实施产城互动,调优存量,增量调大,尽量向终端产业延伸,有水有山地下有煤的平顶山城市发生很大变化。产业的优劣决定城市发展的优劣,城镇体系的结构决定发展快慢。
德国赫尔滕市 开发新能源参与国家经济转型
德国赫尔滕市副市长沃尔克•林德纳:我所在的赫尔腾市位处鲁尔区,曾是欧洲最大的采矿区。
现在正通过开发新能源参与到德国的经济转型中,从矿业开发的城市转型到新能源开发的城市,对原来的矿区重新进行规划和改建。
在转型中注意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做建筑节能、智能电网、建立氢能的研发中心应对资源短缺,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进行能源变革,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而真正实现对气候的保护。通过资源转型、公众参与、职业教育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摸准未来发展的方向,朝着新能源之城、教育之城、供应之城迈进。
贵州省贵阳市 让城市显山露水透气
贵州省贵阳市市长李再勇:我们从农村走到城市,实际上背负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希望。
但是我们走到城市,发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有限。
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课题探讨城市发展的目标、路径、布局发展、构建体系等问题。
贵阳通过突出山地、生态城市特色,让城市显山、露水、透气,守护城市生态环境,实施“净气”工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弘扬城市生态文化,规范生态文明的制度,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使老百姓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和生态文明的分享者。
德国柏林市 促使生态措施成为经济要素
德国柏林市经济技术研究局环境政策经济创新和能源技术部主任汉斯•尤尔根•维图谢克:经济的转型实际上是理念的转型,要素的整合,转型不单是做某个单个的工作,而是一个整体的设计。
比如城市的地下管网、饮用水供给、废水处理、空气保护等都要有适应策略。但单靠市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政策的制定,促使生态措施成为经济要素,建立产业集群和一些路径。
柏林促使能源、光学、交通、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都关注生态为绿色经济做贡献。
而且,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也是推动绿色经济重要力量。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综合治理应对环境危机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副市长樊新和:贵阳市的空气非常好,而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能见度非常低,环保压力很大。
为此,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进行了17年,每年都花了大量的钱,但效果都不理想。
去年我们实施联动综合治理,投入121个亿,完成了189家供热单位燃煤改造工程,新改建了242座锅炉,清洁资源比例从27%上升到54%,燃煤减少了500万吨左右。
同时搬迁35家中心城区的水泥厂、化工厂,配套绿化荒山等手段,乌鲁木齐市的环境得到改善。
江苏省太仓市 走内涵发展道路
江苏省太仓市市委书记、市长王剑锋:这次论坛的内容非常丰富,太仓市作为较早开放的城市,在城镇化方面有不少的体会和困惑。
我们的经验是超前规划。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产生了城市综合病,我们在下一轮发展中间如何做到规划先行?
走内涵发展道路,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坚持完善的基础配套,这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包括社会保障、城市文化等等,坚持生态文明作为导向,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目的。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