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黄姓陆终始祖说之谜
黄姓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约前2200—?)之后,受封于黄(时间未明),(前651)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当在公元前651年之后)。”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
(一)以陆终长子昆吾(樊或南陆)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
(1)《通志》认为陆终之子樊公是黄姓始祖。
(2)宋代的《黄氏家谱》:陆终(约前2200—?)公生六子,长曰樊(约前2157—?),封于昆吾(河南濮阳)之地,夏禹即位(约前1989)世封侯伯,迨夏没商兴(约前1558)去其封地,(注:夏末桀暴政,昆吾氏率小国反对夏桀,殷商氏族也准备推翻夏王朝而代之,商汤以诛奸讨乱为借口,征讨昆吾氏族,昆吾氏被消灭,氏族成员或四处逃散隐居)迁换之后,有隐公者,居古之岳州(今湖南岳阳)。
(3)四川武隆黄氏江西老谱记载陆终之后黄隐居湖北麻城县,生男曰高,汤中宗朝(约前1487-前1476)征为东正。
(4)还有记载:“高号曰仲衍,商朝初年历事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50余年的著名丞相伊尹(约前1619—前1520)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传十二世至石公(妣姬氏),姬周(约前1046—前771)赐姓黄,曰江夏郡,即今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也,后黄氏之裔孙奕世,称曰江夏本此也”。
(5)《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黄姓宗谱云:黄帝第八代陆终公长子樊,樊公生高,高公为黄姓第1代黄姓始祖,录考如下:1黄帝—2昌意—3干荒—4颛顼—5伯称—6卷章—7吴回—8陆终—9樊—(前面9世与笔者论证相同,大概到公元前2170年,后面第10世高,如在汤中宗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487年,中间相隔683年约27世;如在商初约公元前1558年,中间相隔612年约24世)……(黄隐)—10高旺—11群—12雍—13申—14德—15崇—17虞—18继稷—19升—20显—21坎—22黄石,姬周(约前1046)赐姓黄,曰江夏郡—23宜—24涿—25延—26丰伯—27镡—28泰—29启贤—30丙宣—31端盈—32南源—33庚—34季仲—35鹗—36继方—37彰—38典—39衡—40泌—41敏—42征—43夔龙—44公靖—45汝聸—46成—47文—48华—49兴—50挥—51果—52满—53南陆—54渊—55修—56绮—57正—58惠—59通—60黄歇(现推为82世,两者相差22世)。也就是黄隐开基、黄石肇姓说。四川三台《黄氏族谱》和四川武隆《黄氏族谱》均以陆终之孙,昆吾之子隐公为黄国的创始人。黄隐生子黄高,也被列为开国之祖。黄高传十三代至商末周初有裔孙黄石公,佐周有功,因而被周王朝正式赐姓为黄。
(6)南宋大学者黄震在《江夏源流分派谱引》中记载:陆终长子(也有说是次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地称湖广鄂州。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也有惠连公受封于黄国,因以为姓,妣姬氏、风氏,生子:南陆。据《黄氏大成宗谱》及《潮州大宗谱》载:1黄帝—2昌意—3颛顼—4大业—5少典—6女辛—7大费—8卷公—9回公—10陆终—11南陆。在南陆公名下加注:始封黄,邑于黄,遂以黄为姓。
(7)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黄氏家谱》:1有熊氏—2昌意—3颛顼—4卷章—5皋陶—6伯益—7陆终—8昆吾—9黄渊(晋平公六年,即前552年)?—10帝杼—11槐公,舜时封侯爵于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12芒—13泄—14扁驷—15廑勤—16根公—17崇轩—18梁伯—19祖甲—20攸—21禀—22主土—23不稿—24佗—25扩—26伥—27汝鸠—28岵—29彤—30倏—31弗亚,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32林夫—33域—34父檀—35约绩—36黉—37(周朝)王所—38中立—39起犀—40髦子—41见推—42鞅公—43履—44辰—45芮伯—46考—47君牙,周桓王时大司徒—48宓,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49荆—50詹父—51僖—52翳—53藩—54吉甫—55适—56(春秋)权梁—57垂,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葬光山宝相院侧—58息,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59炽—60宰孔—61老—62妥—63(战国)企—64广中—65扃—66淑弓—67浩—68惠—69黄歇,号春申君。
《双井黄氏族谱》记载:大始祖陆终第四子名渊,有虞氏封于黄,为侯爵,以相朱帝(即丹朱)。元年甲申就封,享国27年。
(二)陆终之次子惠连,因协助其兄樊人治水有功,授封于黄国。
(8)据《海南省黄氏族谱》载:云公,即陆终公次子惠连公,德配姬氏凤氏生一子熊启,五帝之世受封黄国,(今河南省光州)。厥后以黄为姓,故尊为我姓得姓之始祖。
(9)据《黄氏世孙族谱》和《马来西亚黄氏宗祠族谱》载:以“云公”为受封始祖: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惠连,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姓,是我姓始祖。谱中附注:别谱称“黄云公”为得姓之始祖,陆终公之后,所称黄云者:“黄”封国之日,黄云现于南极,帝起拜于黄云,因赐姓曰黄姓,国曰黄国。
(10)黄姓始祖,乃黄帝六世孙陆终之次子惠连,因协助其兄樊人治水有功,授封于黄国。帝封国之日,黄云现于南极,帝起而拜于黄云,乃赐惠连名曰黄云,国为黄国。为授姓之始祖,亦为黄氏之始祖。
(三)《樟峰黄氏宗谱》记载:陆终第三子曰文仲,及有虞氏有天下,受封于黄。
(四)以陆终四子(会人,名求言,封于郐,以妘为姓,郑是)为始祖。
(11)据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
(12)据《紫云安溪黄氏源流》、居正公派的《黄氏世系总图》记载:陆终季子讳云,受封于黄国,以国为姓。
(13)台湾《黄姓源流》谱(现存台湾“国家图书馆”)以伯益生季子(黄云)。黄帝第八代季子:季子,讳云,受封黄国,谱以黄帝─昌意─干荒─颛顼─女修─皋陶─伯翳(益)─季子。
(14)《诸暨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有详细的记述:“黄为嬴姓(伯益才被帝舜赐姓嬴氏)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黄国故地,于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之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淮水之南,黄河西岸之隆古乡。黄国故城址,于今犹存。
2、黄姓陆终始祖说之谜解读
宗谱是历史形成的,笔者不敢随意篡改,所以本书的任务只是解读,但不同的谱系都言是陆终之后,又都延续到黄香,结果必然自相矛盾,笔者就解读不下去了。可能中间出现不同支系最后归宗现象,这也是正常的。因此就必须从其中找出一种比较普遍能接受,又基本经得起历史验证的支系来解读,同时并不否定其他支系。在这个前提下对以上14种说法发表一点个人看法供参考,并请行家指正:
(一)黄氏历史比较明确记载的是:于商末周初(约公元前1046年)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为霸,仅黄国与随国敢与之抗衡,周襄成王郑初,癸酉年(前651)黄被楚所吞,其后黄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即吾黄氏也。而历史要追溯到黄帝出生(约公元前2395年),从前651年黄国子孙以国为氏算起到约公元前2395年黄帝出生,长达1744年,以30年为一世长达58世。其中公元前1300年以前商朝前期的历史至今没有定论。口传手抄世系丢失是正常现象,就是《史记》也是如此。因此,前面通过验证采用《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1世黄帝─2世昌意─3世干荒─4世颛顼─5世伯称─6世卷章─7世吴回─8世陆终。
(二)黄氏为陆终之后大家公认。陆终之后是谁大家分歧较大。笔者认为宋代的《黄氏家谱》:陆终(约前2200—?)公生六子,长曰樊(约前2170—?),封于昆吾(河南濮阳)之地,比较符合历史。
一是按历史世系相对表看昆吾处于帝喾时代:
年代25年 | 按帝位正史年代 | 母系 | 父系 | 谱系 |
前2225年 | 帝喾在位63年 | 吴回 | 吴回 | |
前2200年 | 前2220年—? | 陆终 | 陆终 | |
前2175年 | —前2158年 | 昆吾 | 昆吾 | |
前2150年 | 帝挚在位9年 | |||
前2125年 | 帝尧在位98年 | 女修 | 女修 | |
前2100年 | 前2145年—? | 大业 | 大业 | |
前2075年 | — | 皋陶 | 皋陶 | |
前2050年 | —前2046年 | 伯益 | 伯益 | |
前2025年 | 帝舜在位39年 | |||
前2000年 | 前2042―前1993 | 季子 | 季子 | |
前1975年 | 禹8年-启16年 | 熊启 | 熊启 |
二是据濮阳历史介绍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南乐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颛顼时,其氏族集团实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活动范围大为扩展,万邦来朝。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范县东)谷林。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今范县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古泽名,在今范县东南)渔猎,去历山耕作,还贩于顿丘(今清丰)。舜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后代尧而立,成为姚姓联盟的首领。尧舜之时,太行山区雨水丰沛,水患频仍。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首领伯益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抗洪斗争中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时期,昆吾氏在夏代被封为侯伯,势力颇大。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昆吾氏以精于陶器制作而著名,又是雕璜琢玉的能工巧匠,此外,他们还善于占卜、冶金。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王太康时,王政腐败,昆吾氏组建勤王之师,自为盟主,征讨诸侯,以尊夏朝王室。后来,昆吾氏族又东迁到中原故地祝融之墟(今河南许昌一带)。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夏代末年,夏桀为政暴虐荒淫,百姓怨声载道。昆吾氏于是起来造反,率领许多小国反对夏桀,企图取夏而代之。但当时东方中原的殷商氏族迅速发展,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他们也准备推翻夏王朝而代之,当然不允许昆吾氏来破坏他们的计划。于是,商氏族在优秀首领商汤的率领下,以诛奸讨乱为借口,征讨昆吾氏族。战争的结果,商人大胜,昆吾氏被消灭。不久,商人果然消灭了夏朝,建立起殷商帝国。昆吾氏势力被商人消灭后,氏族成员或四处逃散,或融合加入了商人之中。自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朝500年间,昆吾氏族便不再有什么重要活动,直到商末周初,才又活跃起来。公元前11世纪,西方周部落强大,欲东取商王朝而代之,于是便联络拉拢许多商王朝的小诸侯国。这时,被商王朝征服的昆吾氏便又与商的敌人周联合起来,擅长冶金术的昆吾氏在周国中担任了冶官,周武王曾“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而朔之。”许多族谱中都传说,黄姓就是这位昆吾氏的后裔。
三是历史书介绍帝喾时主要成绩是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与陆终、昆吾关系很大,而治水主要是尧舜之时,与伯益、季子有关系。帝喾继位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记》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是令;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变”,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喾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使农耕文明迈入了新的时代。帝喾继承颛顼治国策略,并有新的突破。“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就是帝喾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史记》称帝喾“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可见,帝喾在人民心中位置。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景仰,为历代帝王推崇。时至今天,帝喾的治国思想,仍有积极意义。颛顼时代是陶器与金属的过渡,而到了帝喾时代,他率领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发现和创造,逐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史称,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一带)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成空峒山。帝喾也由此被尊为金属冶炼的开山鼻祖。
四是历史地图到夏朝时(见本书第二章开始的夏朝地图)只有昆吾,没有黄国。商朝没有昆吾,也没有黄国。到西周时才有黄国。符合宋代的《黄氏家谱》:陆终公生六子,长曰樊(约前2170—?),封于昆吾(河南濮阳)之地,夏禹(200年后由后面论证)即位(约前1989)世封侯伯,迨夏没商兴(约前1558)去其封地。黄氏于商末周初(约公元前1046年)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为霸,仅黄国与随国敢与之抗衡,周襄成王郑初,癸酉年(前651)黄被楚所吞,其后黄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此外,《汉·史记·秦本纪第五》结尾,太史公司马迁曰:“秦(前221—前207)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中国历史黄氏有记载的人物黄渊,在公元前651年黄国被吞后100年的晋平公六年(前552年)出现,是符合历史。
(三)惠连是陆终之后,季子是伯益之后。
一是《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载明:二儿子参胡,名惠连,赐妘姓,封于参胡国,韩是。集解世本曰:“参胡者,韩是也。”索隐系本云:“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宋忠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
二是《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陆终后代排列情况是:
—吴回—陆终┬-1樊-苏、廖、关三姓始。
│-2惠连-鄅子,妘姓,是为参胡。
│-3籛(彭祖)┬彭夷→
│ └钱通
│-4求言,妘姓
│-5晏安-均连→晏安,衍传黄帝137代明朝朱元璋。
│-6季连(芈姓,连姓谱系始)-附叙→
三是《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伯益后代排列情况是:
少昊—昧—台骆-另少昊支子佚名娶(本谱娶改为入赘,母系氏族,因入赘而佚名也)高阳氏女。注明:据史记暨秦、赵、李、徐姓等谱,均以皋陶属颛顼之后。故本谱将皋陶列在黄帝第六代,即以少昊支子佚名,入赘黄帝第四代颛顼之女修。
女修-皋陶-伯翳┬-1大廉-嬴武-嬴琪-黄帝第66代秦始皇政。第104代宋朝赵匡胤。
│-2若木-征国-徐房→姓徐
│-3恩成┬江惠-江芝→
│ └大理官,历虞夏商纣为大理官。传黄帝第84代唐朝李渊。
└-4季子┬黄姓始
└熊启─祖仲→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文载:“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伯益才被帝舜赐姓嬴氏,季子应指伯益之后。台湾《黄姓源流》谱(现存台湾“国家图书馆”)以伯益生季子。黄帝第八代季子:季子,讳云,受封黄国,谱以黄帝─昌意─干荒─颛顼─……女修─皋陶─伯翳(益)─季子,比较符合历史。因此,笔者以女修─皋陶─伯翳(益)─季子为支系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