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
2009年6月,成都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中,成都糖画的手艺人樊德然榜上有名。这位今年已经89岁高龄的老人,11岁就开始“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画出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大小人物。回顾这位“糖画泰斗”的艺术人生,莫过于八个字:身世很苦,手艺很甜。
为学艺耳朵被打背
出生在1924年的樊德然,因为家境凄苦,姊妹众多,无奈在11岁那年踏上外出学艺谋生之路。旧社会拜师学艺并非像现在这般容易。当年的樊德然两眼无靠,衣衫褴褛,甚至连一个铺盖卷都没有就这样两手空空地来到了成都,好在他幸运地拜了当时也甚为艰难的糖画艺人谢青云为师,勉强找到一口饭吃。
因为年幼体薄,刚接触这行的樊德然竟然还没有糖画担子高,挑着担子进门出门可苦了当时只有11岁的他。因为门槛高担子挑不过去,就只好先把担子上的东西都卸下来,一样一样地搬进搬出,然后再一样样地装回担子里。而当时学艺,不给师傅挑几年担子,打几年杂,是休想学到过硬的本事的,至于挨打挨骂,更是家常便饭。说着,老人便指着自己的一只耳朵笑着解释,他现在耳朵“背”就是那时候被师傅打的。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当忙完手中的活儿之后,樊德然便站在师傅身后仔细地看他作画,慢慢地看多了就有了领会。
自立门户自创经典
16岁的樊德然出师,自立门户,一开始做的糖画也大都是师傅教的那些传统图案。“而真正开始有了做戏曲人物的想法还是从看戏开始的。”老人回忆说,解放前戏班子多,看戏的人也多,他就把摊子摆在戏台子下面最热闹的地方,台上唱戏,他一边倒糖画一边也看戏,渐渐地目不识丁的他迷上了戏曲,于是萌生了把戏里的人物用糖画做出来的想法。
日复一日,别人在台上演,他就在下面专注地看,戏里人物的穿戴、武器、动作、神态都被他一一记在心上。回到住处后凭借记忆先是尝试着在纸上描,然后慢慢用糖做。
为了能用糖倒好戏曲人物,他先后跟了十来个戏班子,随他们到处奔波,等戏班子跟得差不多了,所有的戏也都记下来了。在接下来的戏曲人物创作中,樊德然不断揣摩练习,潜心研究戏曲人物的肖像特色与糖画技艺的完美融合。
发扬糖画很有信心
“很多人认为,糖画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我以前也这样认为,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里,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学生带好,把这门手艺好好地传下去。”樊大爷激动地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与责任,使他坚定了发展糖画艺术的信心。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请老人去表演的时候,曾想请他到川大博物馆再看看跟随了他大半辈子的糖画工具,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去。他说他不忍心去,那些从抗战时期开始就跟他的工具,为他立了不少“功”,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再去看就有些难受。“我享了社会主义那么多福,也该让它们去享享福了,再说跟着我也没有什么价值,去了那里(博物馆),也好让后人知道老成都还有这么一门手艺在!”或许有一天糖画真的消失了,当我们在给未来的孩子们讲述那段甜蜜的历史时,这也许就是唯一能为我们留下的关于成都糖画的最真切而纯粹的记忆。
作者:肖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