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上午10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做客我校南湖学术论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师生做了题为“三千年生命科学进与退”的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邓秀新主持报告会。
讲座前,樊院士用“美、厚、甜、来”四字形容他初来华农的感受,他赞叹华农环境美、文化底蕴深厚、华农的橘子甜,并表达希望再来华农的愿望。
本次报告以医学为主线,重点阐述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学术、科学研究的不同态度,从而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兴衰的历史命运。首先,樊代明院士以人类的起源引入正题,他将生命科学的三千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公元前1000年到3世纪,3世纪至13世纪,13世纪至16世纪,16世纪至今,并采用中西结合、横向比较的方法逐一介绍。在第一阶段中,西方以泰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盖伦为代表,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科学,而同时期中国则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学著作和张仲景、扁鹊、华佗等三位大家。第二阶段由于宗教神学兴起,中世纪欧洲医学由顶峰滑到低谷,中国由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医学迅速发展,《千金方》、《新修本草》等都是最有力的见证。13至16世纪,出现西方上升、东方落后的剪刀差局面。16世纪以来,生物学逐渐呈现并联动态式发展。同时,他对当今中国在药物、设备、技术上高度依赖从外国进口的局面表示担忧,并期待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医学科技进步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盛世景象。
随后,樊代明给出了自己对三千年生命科学发展史的体会:一是珍惜当前的社会政策环境,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科技进步是医学发展的前提;二是要用哲学思维来思考科学,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研究医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的方法学,比科学更具高度和广度。“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是他一直以来的人生哲学,也是他的座右铭;三是科学研究要善于从微观回到宏观,全盘综合考虑医药科学事业的研究。他总结,三千年医学史,有进有退、有起有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政治复兴,科学也将面临一次伟大复兴,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进入现场提问环节,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处理科学与管理之争”、“怎样面对人生灰色地带”、“进化论是否过时”等问题,樊代明深入浅出,给出了精辟的回答。互动结束后,邓秀新校长为樊代明院士颁发了南湖论坛纪念牌。
报告会开始前,在邓秀新校长的陪同下,樊代明院士参观了我校柑橘基地、校史馆。
本次活动由我校科发院、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校团委主办,研究生科技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