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祭祖、游春者有之,甲午岁亲历多个祖山,偶撷所遇而记之。
其一《荐香》:
清明时节酒芬芳,
扶老挈子荐明堂[i]。
不知先公何时饮[ii],
为何迟来得馨香。
其二《酌》:
绿荫黄土掊庙堂,
甘醪初出献君尝。
先公何时需酌酒,
好唤身前好儿郎。
其三《阿娘》:
人纷纷,戚惶惶,
一道黄纸三声娘。
莫问先妣几时至,
奈河桥[iii]畔路亦长。
其四《醒》:
草长莺飞已三秋,
魂牵梦绕又一年。
堂前汲汲唤先公,
先公莫忘儿孙贤。
其五《悔》:
四尺门户亦树封,
一丈丘垅尽薪衣[iv]。
早知甘醪时时有,
何必清水卧龙溪?
其六《怨》:
衣之以薪,
芰之如蛔。
本是山野处士,
何必身后赚虚名?
其七《又树又封》:
哀鸿早已无遍野,
盛世如今又崇封。
一尺坤山幽径处,
几多万年不老松。
[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在此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活动,风水中指穴前地气聚合之处。为了便于祭拜,一般在墓前有辟葺的场地,是谓明堂。
[②]哲汉公,字慧文,早殁,以嗜酒名于乡里。祭时无酒,其孀返而取之,母笑谑曰:汝候之,饮毕则返。
[③]佛教中有六道轮回之说,奈河桥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在奈何桥上,会有一名叫作孟婆的年长女性神祇,给予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好投胎到下一世。传说死者到了奈河桥,生前有罪的要被两旁的牛头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虫蚁毒蛇的折磨,而生前行善的死者过桥,却非常简单。
[④]窆之于穴,覆土为墓,再聚土成丘坟。丘坟或封或树,既彰显其爵等功德,亦是为了便于墓祭。按古制,庶人无爵,卑贱无饰,不须显异,不蛔芰为封,不标墓以树。孔子革政立异,下及庶人都由“不封不树”而变为“既封且树”,以至于后来坟堆的高低大小、树木的多少、封饰豪奢都成为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薪衣,谓坟墓上之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