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樊天云诞辰90周年。2月6日,樊天云的子女和战友们开展了纪念活动,缅怀去世了23年的樊天云,重拾历史的记忆,重温父辈的精神。
□讲述樊天云战友、子女整理陈天成
十五岁参加新四军,经历人生第一场恶战
1940年,崇明抗日总队一部从崇明转移到桃源镇、三星镇一带,在通海地区展开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樊天云家远房亲戚茅珵是部队的一个旅长,茅珵的宣传激励,加上在学校就受到的抗日教育,年仅15岁的樊天云一腔为民族解放作贡献的热情被激发,虽然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他还是不顾一切地加入了新四军。当时他任三旅勤务兵兼卫生员,随部队驻扎在如东掘港镇。
入伍不久后,樊天云就遇上人生中第一场恶战。
1940年的12月23日,樊天云所在新四军三旅突然遭到国民党游击第六纵队包围。当时,新四军有两个团一千余人,而敌人却有十个团三千多人,情势危急。于是,三旅一面派出警卫排,冲出包围圈,向苏北新四军陶勇的第三纵队求助,一面深挖工事,固守待援。战士们全力以赴、前赴后继,直打了几天几夜,作为卫生兵的樊天云参与救助源源不断的伤员。面对战友血肉模糊的伤口,耳闻伤员们的痛苦呻吟,看着许多战友一个个牺牲,樊天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明白了争取民族解放不能光凭热情和吃苦耐劳,是要有勇气、要流血牺牲的。
1945年春,一架日军飞机迫降在通州滩涂,樊天云传达部队首长命令,紧急通知各部队集结赶往事发地点。可日军装备精良,久攻不下,团首长决定发扬我军擅长夜战的特点晚上再进攻。周围的老百姓听说要围歼日本鬼子,个个争先恐后踊跃支前,有的为部队做担架,有的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他们还把家里的饭桌棉被拿来,让战士们在桌子上铺上棉被,再浇上水和泥沙,做好了土坦克,最后获得了圆满胜利。这次与日寇的直接交锋再次让樊天云受到斗争洗礼,思想觉悟得到升华,真正认识了“为何而打仗、靠谁来打仗、怎样打胜仗”这个合格的革命战士应该清楚认识的道理。
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坚持开展敌后斗争
1946年,通海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可此后不到一月,国民党就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解放军主力部队只得北撤山东,很多地主都逃到国民党那里,组织还乡团配合国民党部队到各乡镇修建据点,向贫农扒田、倒租,把翻身农民抓到据点打骂关押,把他们分到的土地和粮食全部夺走,还反过来敲诈勒索。
1947年4月,苏中主力部队南下,通海独立营抓紧机会实现了重组。樊天云受命担任通海地区的武工队队长,他和他的武工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时地捕捉敌军情报人员,消灭从据点出来的小股敌人和顽乡保长,并对大股敌人进行骚扰,配合大部队作战。与此同时,武工队还配合乡干部做群众工作,组织训练青年人,为通海独立营输送战斗力量。
通海地区敌人的据点密集,有严密的保甲制度,樊天云率领武工队以青纱帐、竹园和树林作掩护,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并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当时为了方便行动,武工队员随身只携带枪、水壶和干粮,不带被褥,入了秋天气冷,夜晚便在百姓家借宿。要知道对身处战乱时代的百姓,尤其对那些配合武工队工作的百姓来讲,敲门声也许意味着灾难的到来。所以对此极为谨慎,但住户们只要听到樊天云他们自报姓名,确认名字和声音相符后,就会把门打开。
1947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战士们刚醒来,乡亲们就慷慨地为他们做好了早餐,樊天云一看,是咸菜豆瓣汤配着籼米和元麦粞做的饭,这在当时可是很难吃到的美味,是贫困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可刚吃了一会儿,一名妇女急急忙忙从门口跑来,说:“有情况!”大家不约而同放下碗筷,手不自禁地摸向腰间的短枪。樊天云当机立断,立刻率队员离开。刚开门,就望见一队敌军从远处南边的大路,齐刷刷朝这边走来。樊天云赶紧带领队员从宅沟沿跨到旁边的泯沟,弓着身子向北跑了一百多米,之后命令所有人趴下,一动不动地伏在沟沿上。敌人清清楚楚的脚步声震动着所有队员紧张的神经,直到什么也听不见时才松了一口气。
据当时偷偷观察的队员回忆,敌军清一色穿着黄色军装,都装备着汤姆枪,少说也有两百人,要是没有那位妇女的及时报信,百十支枪向武工队一齐开火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遭遇还乡团疯狂报复,父母相继遇害
樊天云作为武工队的队长,平时向地主收税并着力惩治地方恶霸,行事果断,刚正不阿,一直是地主恶霸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地有一户臭名昭著的徐家兄弟,以徐庆明为首,曾在日军侵华时期参加过抗日,可劣性难改,在日本投降后依靠数十枝长短枪,拉起了队伍,成为地方一霸,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十分凶残。
那时,樊天云的父亲樊发明用临街西的房子开了间小茶馆店。旧时茶馆店乃是消息灵通处,各路茶客们在此无所不谈。谈到当时的一起绑票案,大家都心中有数谁是主谋,但慑于徐氏兄弟的淫威,不敢举报。樊老端茶送水之际,说了句“还有啥人,徐家兄弟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徐家兄弟的爪牙马上将此话报告徐庆明。
徐庆明抓不到樊天云,正愁没有泄愤对象,便决定趁樊天云外出执行任务时找他父亲动手。樊发明听到风声后躲到女儿家里。
十多天后,地里的麦子熟了,樊发明偷偷回到家里收麦子,本打算干完就走,但一天劳作下来又困又乏,想来避了这么十几天应该没事了,便在家里住了下来。
而正是这一夜,徐家兄弟得手了。樊发明被带刺的柞榛树枝塞进喉咙里活活绞死。
几个月后,母亲樊张氏也不幸遇害了。
“那是1948年农历的五月份,麦收以后,棉花、黄麻都长得一凳高了。”樊家的邻居顾老后来回忆道:“当时我才八九岁大,大人在地里除草完苗,我就帮着挑黄草。忽然听见外头喊‘快跑!还乡团来啦!’,大家赶紧跑,动作快的躲进了泯沟沿旁的芦苇丛里,可樊天云的母亲是小脚,跑得慢,七八个还乡团的人赶了上来,举枪就射……血把田里的棉花都染红了。”
樊天云的母亲樊张氏是妇女翻身队的队长,她在男丁大多加入了我方武工队或独立营的情况下,挑起了重任,组织穷苦百姓分发地主的浮财。当时有个地主叫茅国璜,他搜刮民脂民膏,肆无忌惮,在老婆和儿子被武工队扣押后逃离家乡,组建了还乡团,勾结国民党驻军,伺机报复了樊天云一家。
蒙冤受屈
信念不改
樊天云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在通海地区坚持敌后斗争,从新四军的勤务兵到南通警卫团的通讯员,再从武工队队长到独立营的排长,坚定无畏奋勇前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献出了热血和青春,可歌可泣。
解放后,樊天云为祖国奉献热血和青春的脚步没有停歇,他受命创办了南通市第一个技工训练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还在工业局、瓷厂、二药厂、化工局和生化厂等领导岗位上留下了突出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
可在“文化大革命”时,他却受到了批斗。
原来在抗战反清乡斗争时,汉奸企图策反通海自卫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樊天云所在的“汤团”将计就计,经上级批准后佯装归顺,在虎穴中与敌巧妙周旋,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历5个多月计163天后,又在一夜之间破腹凯旋。因这场绝密的“汤团行动”,樊天云却被错误地定性为叛徒。造反派惩罚他在瓷厂挖煤,后又被赶去醋厂,在那儿只能住四平方米的小房间,处境凄凉。樊天云虽然受到迫害,身心也受到极大摧残,可他仍然坚定信念,忍辱负重挺了过来。平反后,樊天云振奋精神,主动要求从机关调到基层工作。他始终没有忘记他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
坎坷一生,将近离休时,樊天云却病魔缠身,高血压、糖尿病、骨癌等一齐向他扑来。可在遭受病痛折磨时,他却总是乐观开朗,在另一个战场与病魔顽强战斗了七八年,最终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