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伟明
东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尚书郎樊准因儒家学风日渐衰微,上书劝学。樊准说,光武帝在东征西伐的年代,仍然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明帝(刘秀的接班人刘庄)日理万机,仍留意儒家经典,亲自到学校讲课,那时,即使是期门、羽林的武士,也都人人通晓《孝经》。因为最高领导重视学习,所以开创了盛世。而现在呢,学者日益减少,博士懒得讲学,儒生则只顾追求华而不实的理论和谄媚阿谀的言词。因此,应当广征学者大儒,为年幼的皇帝储备良师。(见《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樊准关于重振学习之风的建议,被当时的掌权者邓太后采纳了。当然,具体效果如何,《资治通鉴》没有提及,但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汉朝正大步迈着下坡路,国运如此,要在全国真正兴起“讲学习”之风,估计是很难办到的。
撇开当年的实施效果来说,光是看樊准所提出的问题,便是很有道理,意义深刻的。
光武帝、汉明帝重视学习,所以开创了盛世;樊准劝学时,社会风气已完全不一样,连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博士、儒生都在追逐歪门邪道,形势与以前相比真是两重天。学习之风对于一个时代的兴衰,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可以说,它也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晴雨表之一。
由樊准上书劝学可见,学习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相差很远的,就如我们各人的学习情况千差万别一样。对国家来说,碰上当权者本身素质高,对学习比较重视,则整个社会将出现好学之风;碰上当权者自身不学无术,朝纲松弛,则整个社会不把真才实学当回事,人们热衷于搞歪门邪道,出现“厌学”情绪也就很正常了。可见,一个社会的学风如何,更多的是取决于上层。各个时期当权者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学习之风也是时紧时松。
重振学习之风,在今天来说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学习风气也不是很浓厚。差不多二十年前,就流传着“高等教育商业化,教授讲师商人化”之类的顺口溜,说的是市场经济大潮使以育人治学为主要任务的学者们心猿意马,甚至“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死灰复燃。在此之后,学习的风气也似乎不见浓起来,这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欠发达的原因。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并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但我认为读书不应该仅成为一种形式,而应成为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事。一个民族是否重视学习,关系到这个民族的兴衰。一个不重视学习的国家,是没有理由成为世界强国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提倡读书学习,纷纷发起阅读运动,以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不学习的结果就是落伍。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1900年前的樊准向朝廷劝学,虽然在当时未必收到如意的效果,但此举值得后世借鉴。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使学习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这也是“人人有责”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