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时讯 > 樊氏时讯 > 樊氏新闻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2/03/28 周三 20:53
孩子和君君老师合影。(许其亮摄)
孩子和君君老师合影。(许其亮摄)

 (文字:王广利 许其亮 图片:许其亮)

  “面腊底”出自傈僳语,意为“开满山茶花的地方”。

  而云南省迪庆自治州维西县永春乡四保村的村办小学就叫面腊底小学。

  在这所小学里,她有一个和山茶花一样美丽的名字,因为义务支教一路撒播芬芳,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君君老师。

  5年来,她用一幅柔弱的肩膀筹款建校、支教助学,重新筹建起宽敞明亮的面腊底希望小学、干净卫生的灶房和焕然一新老师宿舍、图书室,使20余名傈僳族、汉族和彝族的适龄儿童不再为以前住在仅有一间且即将坍塌的校舍学习而分心,不再为上学路途遥远吃不上热饭而担忧,不再为没有代课老师而发愁。

  5年来,她始终怀着对社会热爱之情和感恩之心,用执着和坚持编织人间大爱,把爱奉献给更需要爱的人,为偏远艰苦地区的儿童托起希望的明天,赢得了驻地军民的广泛赞誉。她就是3月初刚刚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好军嫂”的某团通信股股长的妻子樊君。
     
身着傈僳族服饰的樊君。(许其亮摄)
身着傈僳族服饰的樊君。(许其亮摄)

  一次户外旅行的机缘巧合

  2007年9月,喜欢户外旅游探险的樊君和两个伙伴到云南丽江旅游后,在准备前往迪庆州的途中,由于山体坍方,另外两名伙伴取消旅游计划返回,而执拗的樊君却选择了徒步跋涉。

  不知不觉中,她走进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村办小学——面腊底小学。

  樊君寻着琅琅的读书声来到这所学校前时却看到了和和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怡人自然环境一点也不搭调的另一幅景像:山坡上仅有一间用土坯砖垒起的平房教室,因年久失修房可能随时倒坍,屋内没有电灯,三面土坯砖墙,全部的采光只靠南面墙壁的窗户。三个班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一块刷上黑色油墨的黑板、两三包堆放着零乱的粉笔盒、七八条长条形课桌,一圈石头围起来,支起一个铁锅的露天灶房。

  樊君还从当地村民那里了解到一个令她担忧的实情,由于面腊底村与村相距甚远,政府打算撤掉这个教学点,而面腊底村的村民很希望能保留这个来之不易的学校。想想撤校后面腊底的学生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去四保村上学,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看着孩子们渴求的双眼,樊君那根最软弱的神经被深深触动了。

  “我要尽自己的力量,使这所学校真正变成和‘开满山茶花的地方’一样好听好看的地方。”樊君在暗暗给自己鼓劲加油的同时,做出了一个出乎家人和朋友意料的决定。她向公司请了假,留在了面腊底小学。

  要用自己平时打工的储蓄和丈夫微薄的工资筹建一所希望小学毕竟是杯水车薪,她和当地乡村干部群众在共同研究做好学校规划设计图后,她还郑重其事地和四保村社长尹国胜做了一个口头约定:建学校不够的钱先由群众集资,学校所有的开支记好账,以后由我慢慢还,代课老师我负责招聘。当地群众、村干部和学生被樊君的真诚感动了。

  一次救灾行动的邂逅相遇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甘肃陇南。13日上午,某团接到上级火速赶赴甘肃陇南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命令,时任团通信连连长的李希带领全连赴陇南遂行救灾任务。由于文县碧口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学校被迫停课。

  此时临近高考、中考的冲刺阶段,为了不影响灾区学生的正常学习。团里专门腾出3顶帐篷在灾区办起了第一所帐篷学校。从西安通信学院毕业的李希主动请缨,担任帐篷学校校长。白天,李希带着连队官兵在完成全团通信保障任务的同时,连续作战为受灾群众抢救粮食等财产,为受灾学生做饭。晚上,他带领5名大学生干部和战士,为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李希在任帐篷学校校长的一个月时间里,使120余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受灾学生在帐篷学校安心渡过高考冲刺阶段,顺利走进高考考场。

  也就在此时,当时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的樊君主动报名,作为抗震救灾志愿者跟随红十字会来到了陇南灾区一线。

  每天在灾区义务巡诊的樊君被安排在通信连“蹭饭”。在一次义务巡诊中,背着5箱药的樊君结识了正在为学生们辅导功课的李希。

  在随后的接触和交流中,李希雷厉风行的军人气质和朴实的工作作风,给樊君这位从小在安徽合肥省会城市长大的女孩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李希也被樊君这位不顾亲威朋友劝阻,只身一人赶赴灾区参加救灾奉献爱心的善举所折服。

  一个月后,樊君随志愿者服务队回到了上海。在抗震救灾一线奋战了107天的李希,也奉命随团队回到了甘肃省天水市驻地。

  因为共同参与救灾,俩个皆有爱心的年轻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彼此走进对方心里。

  随着俩人渐渐了解和感情的逐步升温,樊君向李希道出了自己一次户外旅行机缘巧合和心中的一个梦想。

  因为爱所以爱。樊君坦诚的对李希说:“你若真喜欢我,就不要反对我用自己的嫁妆帮助山寨建一所希望学校。”

  “只要你快乐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支持你。”2009年7月1日,在部队领导和战友的精心安排下,这对有情人在李希外训的贺兰山戈壁滩帐篷里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战地婚礼”。
 
樊君为学生过生日。(许其亮摄)
樊君为学生过生日。(许其亮摄)
 

 
  一个冲动诺言的执着坚守

  有了丈夫李希的理解和支持,从此。樊君远赴云南支教的山不再高,路不再遥远。

  由于学校完全靠个人捐助支撑运作,这些年一直受没钱请长期任教的当地老师的现状困扰。资金问题还导致志愿者补贴过低,再加上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志愿者长期留守。无论聘请长期任教的老师还是招募支教志愿者,都困难重重。为此,樊君为给学校筹钱,经常奔波与全国各地,并且自己还要不停地找工作靠工资收入来补贴学校的开销。

  为及时筹集入不敷出的建校资金,尽快筹建起希望小学,曾当过餐厅服务员、园林绿化工、化妆品推销员的樊君和丈夫商量后,毫不犹豫将积攒的30000多元嫁妆钱在第一时间汇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永春乡四保村村委会。

  回到上海后,樊君召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开展了一次闲置品义卖活动,为学校筹集到了第二批7781元的资金。尔后,她又开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召集网民募捐、招募网上志愿者到学校任教。许多网友看了樊君的帖子在感动的同时也相继付出了支持行动,一个个热心鼓励的电话打了进来,一笔笔善款江到学校专用账户,网名的热心支持让她感到阵阵温暖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她支教的信心。在樊君的精心打理下,2009年春天,一幢全新的希望小学重新矗立在那个“茶花开满的地方”。

  由于学校过于偏僻,招聘的代课老师大多忍受不了孤独寂莫,大多待一年半载就选择了无耐离开。从此,每学期开学,樊君都要赶到面腊底小学,带上招募的志愿者熟悉环境,打理学校财务,组织学生体检,安排学习课程,直至把学校的一切安排妥当才离开。

  2009年8月,惟一的代课老师尹志全离开了学校。眼看着署期马上开学,由于还没有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当代课老师,为了不让影响学生的学习,樊君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回到学校的讲台。

  在这次支教的一年多里,樊君逐渐适应了一日三餐的玉米饭和白菜汤浇饭,习惯了晚上睡觉跳蚤如期而至的捣乱。除了给学前班和一二年纪学生上课,她不仅还学会了给学生做饭做校服,还学会了做一此简单的木工、水电工等技能。

  山寨的寂寞最难捱,热爱生活的樊君给自己找了一个最大的乐子:闲时种草养花、爬山赏景。几年来,在樊君的呵护下山茶花、玫瑰、芍药、杜娟、金银花等20余种花卉,长满了学校周围的角角落落。每天清晨,晒着透亮的阳光,听着音乐赏花、捉吃花叶的虫子。学生放学后,再侍弄自己在学校一旁空地上挖置3平方米大的鱼塘,喂金鱼、数莲花。樊君体会到了支教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李希的父亲早逝,母亲常年患有高血压,樊君的父母双双下岗。结婚四年来,李希每年休假,先赶到妻子支教的云南迪庆,看看妻子那边还有什么困难,接着回到安徽合肥看望樊岳父岳母,最后再到陕西老家把老母亲接到部队过冬。

  结婚4年来,樊君打工挣的钱和丈夫微薄的工资贴了多少,她从不愿向别人诉说。至今夫妻俩人没有买房,多次推迟要孩子的计划,家里惟一值钱的家当就是师里张绘武政委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一个笔记本电脑。

  但让樊君感到最欣慰的是,经过她的精心打理,转入正轨的面腊底小学的校舍已经全然一新,学生也由原来的13增加到25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从2009年以来连续3年名列全乡第一。

  “每当看到同学们在起开心地笑时,我的心里溢满幸福。”从支教一路走来的樊君,感到了深一层的温馨和幸福。嘴角始终挂着幸福的微笑。

  “长大以后,我们也要做君君老师那样的好人!”每每看到学生天真的笑脸,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樊君说,此时此刻她觉得自己做得一切都值,自己也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军嫂,因为支教长期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你认为这样做幸福吗?面对记者的置疑,樊君显得很是平淡。

  “我是一个女孩子,没有多少负担,我只是没钱,但我呆在学校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从来没有迷惘过,因为我很快乐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樊君选择支教最简单和最真实的理由。

  正如一名网友这样评价樊君:她走路遇见一只受伤的小鸟,施手救了这只小鸟并收养了它,便再也不忍遗弃。

  在那“茶花开满的地方”有位好军嫂,她就是兰州军区某团通信股股长李希的妻子樊君。
 

樊君给孩子梳辨子。(许其亮摄)
樊君给孩子梳辨子。(许其亮摄)
 

  【采访札记】一个普通军嫂的幸福观

  一名普通军嫂远离身在西北军营的丈夫,只身赴西南义务支教,一听说这事,就让我对这名军嫂充满感动和敬意。但樊君却是我遇到的受访者里很不配合的那一种,问一句说一句,不愿多说一句话。

  虽然不情愿讲过多的细节,但我还是从她那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了一名普通军嫂的幸福观: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让你想念,让你期待就是幸福;很快乐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把什么都看作理所当然,也就不会对他人的善意作出回应。而樊君却用自己那份淡泊和坚守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能用感恩的心,为你身边的人点亮一盏灯,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军嫂的樊君更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和大爱诠释了军嫂的真正含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曾经说过:“真正的幸福,永远是触手可及的,因为幸福更喜欢现在进行时。”

  在支教的道路上触摸幸福的斑影,这就是一名普通军嫂的幸福观。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