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界网站讯 “现在不是新常态,现在是回归正常状态,是回归到潜在增长速度的正常状态,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12月13日,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表示。
各式油价暴跌“阴谋论” 到底哪家强?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始终面临下行压力,不仅彻底告别了两位数的增长,甚至可能无法保证此前7.5%的经济增长目标。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
在樊纲看来,中国经济增速低于7%是通货紧缩,高于9%是通货膨胀,按照滤波法,中国经济正常增长在7%—9%之间。他指出,两位数的增长从来不是中国的正常增长,从来都是过热增长,是宏观政策需要避免的事情。
樊纲认为,讨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需要辨明究竟是短期还是中期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而不是潜在增长率具有多少下滑。”
然而,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目前7.3%、7.4%的增速也不正常。截至11月,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4个月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存在着轻微的通货紧缩,这比90年代末到20年代初的上一轮通货紧缩持续的时间还要久。
“现在的压力在于要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产生的后遗症。”樊纲说,很多紧缩性政策迟迟不放开,迟迟不回归中性,压得经济过低。他指出,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把过热的因素处理完,政策回归中性,7.5%的经济增速完全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