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讯(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 梅淑娥)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解读了其带来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他认为一要提高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二要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 梅淑娥 摄
樊会涛代表说,现在最热的一个词是PM2.5,很多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查查今天的PM2.5是多少?这已经成为引起全民关注的环境事件。前几年没几个人知道PM2.5,PM2.5好像是一下子突然冒出来的,不仅北方城市有,南方城市也有,哪里来的?众说纷纭,有说汽车尾气,有说煤炭燃烧,有说建筑粉尘,这些东西前几年也都有,为什么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雾霾天气?也有人说是我们发展太快了,是多年高速经济发展的量变引起了环境的质变,是环境对我们粗放型发展亮起的红灯,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那发展慢一些行不行,李克强总理说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肯定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李总理定的经济增长底线是7%,低于这个底线会带来更多问题。发展和环境的难题就实实在在摆在了我们面前,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转变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粗放型发展转为创新驱动精益型发展,除此别无出路。
樊会涛代表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铁律。历史上,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曾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18世纪之后科技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沦落到饱受欺侮、任人宰割的地步。
樊会涛代表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创造中国高度,天宫对接创造中国精度,蛟龙入海创造中国深度,歼-20、运-20飞机研制创造中国速度,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具备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再要像过去那样以要素投入为主来谋求发展,既没有当初那样的条件,也是资源环境所难以承受的。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一些重点领域还处于跟踪模仿为主的阶段,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如我国电脑产量世界第一,但芯片主要依靠进口,芯片进口额已超过原油。大部分企业还普遍存在着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投入不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樊会涛代表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他就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摆在战略位置,特别是摆在各级政府领导人的重要位置。改变各级政府领导的政绩观,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有具体的指标体系: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技术依存度、发明专利数等。
二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首先要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要将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得到有效的落实和监督;同事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2012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2%,但和美日等发达国家3%的比例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是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科技体制中确实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应用开发项目与需求脱节、科技评价导向问题导致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使得科技创新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特别是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四是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科研院所、大学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推动科技创新从资源驱动向需求驱动、创新驱动转变。
五是始终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人才。要不断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政策措施,破除阻碍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把个人理想、价值追求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重视加强创新的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提供保障。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使社会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有机结合,更好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代表委员小资料
樊会涛,河南省洛阳人,1962年生,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航工业”武器技术“首席技术专家。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被中央组织部、国防科工局、人力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授予”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先后荣获金质奖章、第六届光华工程奖青年奖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