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时讯 > 樊氏时讯 > 樊氏新闻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5/04/12 周日 09:45

   “他比我儿子还要贴心”——敬老院张大爷

   “过马路的时候,看他比看红绿灯还靠谱”——小学生李爽

   “我来赶集就是为了看看他”——田家镇村民张东升

   “遇到啥困难了,尽管找他”——西山村村民盛宝华

   “他是我师傅,贼骄傲”——徒弟李凯

   “啥活交给他准没错”——党支部书记段彪

   众人口中的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洼人,操着一口东北话,为人直爽,集很多传奇于一身:

   21岁时,他从辽宁省水利学校毕业;22岁凭着过硬的技术来到盘锦市大洼县水利局。如今,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份更神圣的工作,一门心思帮别人。要问他到底做了多少好事?没有人能数得清。

   他做好事不图回报不留名,但被他帮助过的人从未忘记过他,甚至在多年后找到了他。

   他叫樊文广,38岁,熟悉的人称呼他“大洼好人”、“大洼活雷锋”。

   樊文广家里的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伟大战士雷锋”像,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印刷的。这张雷锋像已陪伴他31年。那是他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了雷锋叔叔的事迹后,跑到书店买的。后来,不管家搬到哪儿,“雷锋”就跟着他走到哪儿。从那时起,“雷锋精神”就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成长……

   “樊文广出摊没?”

   在大洼县田家镇,尤其是经常赶大集的人们,一提起前进灌区志愿服务队,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作为队长的樊文广更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说起在集市上设立服务点,还得从一位年轻妇女说起。

   2000年初,一个阳光明媚的正午,烈日将大地照耀得暖洋洋的。吃完午饭的樊文广正与同事在单位门口闲聊。这时他看见一位年轻妇女焦急万分地推着自行车四处张望。一辆货车飞驰而过,顿时尘烟四起,呛得人嗓间仿佛千只虫子蠕动,眼前一片灰蒙。尘埃渐渐散去,一个人影随即逼近。

   “同志,你知道这附近哪有修自行车的吗?”妇女眉头紧锁,仿佛有两把铁钳将她的额头挤向眉心,话语间掺杂着哭腔。

   “大姐,您先别着急,我会修点自行车,我帮你看看。”面对这个无助的陌生人,樊文广赶忙走了过来。

   “孩子他爸病了,我合计去集上给他买点药,俺家孩子才两个月,我是趁他睡着赶忙出来的,没成想半道车胎扎了。”妇女焦急地说。

   樊文广伸手把车推过来,检查车胎损坏部位,扒胎、抹胶。车胎修好了。当妇女准备付钱时,樊文广笑着说:“我们是学雷锋,不要钱。”

   自从这件事后,樊文广心里就冒出一个念头,帮附近的老百姓干点啥事呢?那几天,水利局的同事经常看到樊文广蹲在集市边,大口大口地抽着烟,一个个模糊的烟圈在他头顶上打了个转,变成了无数个问号。

   “为啥不建个志愿者服务站呢?”灵感来了,说干就干。樊文广第一时间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原团支部书记李力锋。

   “这事好啊,我支持!”2000年3月5日,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饮水机出现在了田家镇集市上,写着“青年志愿者为您服务”的条幅让人耳目一新。从此以后,为百姓免费修理自行车、倒水、让座休息、向导……成为了集市上一道风景。

   十几年过去了,“樊文广出摊没?”这句话每逢周一、周五在两公里的街市上不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开展一次青年志愿者服务不难,难的是坚持长年开展志愿者服务。曾有一段时间,有的队员出现了厌烦情绪,不愿意去参加活动。有几次,是樊文广一个人把服务工具搬到路边,守着服务点。他说:“就算只有我一个人,我也要把志愿者服务开展下去。”樊文广的热情和执著感动了身边的所有人,队员又纷纷回到服务站,发自内心地开展志愿服务,再没有怨言。服务站又热火朝天地开展了下去。

   有一次,一位过路的老大爷问樊文广:“你们搞这活动,单位给你们多少钱呢?”樊文广笑了:“大爷,我们开展志愿者服务,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荣誉,更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实惠,我们是实实在在地想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青年志愿者服务是无偿的。”

 “我的儿子叫‘樊文广’”

   一个炎热的午后,樊文广骑着摩托车前往田家镇田家村王广林老人家中——老人的咳嗽两个月来一直不见好,熟识的医生怕引起水肿又不敢轻易用药,这些天,樊文广忙里忙外为他张罗看病。

   “文广,你来了啊。”躺在床上的王广林骨瘦如柴、双眼凹陷、身体直挺,双手除一个大拇指外都向内蜷缩着。见到樊文广,老人脸上立马露出笑容。樊文广坐在老人床头,一双常年劳作的粗糙大手和一双畸形萎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2010年,樊文广在志愿服务进社区走访时发现了这位特殊的老人:71岁的王广林因疾病常年卧床不起,儿女远在他乡,老伴独自一人照料。

   尽管心里有所准备,但老人家中的情景还是让樊文广惊诧不已,屋内光线昏暗,摆设凌乱,刚跨进房间,一股难闻的气味直呛得樊文广喘不过气来。再看躺在床上的王广林,脸无血色、胡子拉茬、两眼凹陷、骨瘦如柴,惊得他不由自主地往后退。见樊文广紧张的样子,王广林老伴告诉他:“老头子瘫床上快有10年了,平常开销全靠孩子们寄钱维持。夏天要为他经常翻身擦洗,冬天要抱他到外面晒晒太阳。”说着说着,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阿姨,别难过,从今往后我会经常来看你们,尽力帮你们的。”樊文广说道。从此他和老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天下午一点半左右,樊文广就会准时前来看看王广林,帮老人倒倒水,翻翻身,擦擦身体,照顾老人大小便,扶到室外晒太阳。

   两年的照顾,让樊文广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樊文广的手机号码老人背的溜熟,有什么事就打电话。老人午饭后要小便,就算好樊文广前来照顾的时间,一听到外面有动静就高喊:“文广,帮我拿尿壶!”提起樊文广,王广林赞不绝口。“他不仅帮我一个人,我们小区里很多困难户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在我们这口碑非常好。”

   2012年,一个寒冷的早晨,瑟瑟的北风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上班路上,樊文广的电话铃声响了,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文广啊,你大爷走了。”时间凝固、物空停滞,脑袋一片空白的樊文广撇下自行车,疯了一般朝着那个熟悉的家门奔跑。

   3天后,王广林老伴看着悲痛的樊文广,眼角泛起泪花心疼地说:“孩子,你大爷走得很安详,他让我告诉你,你就是他的亲儿子。”

 “我与蚊子的36次亲密接触”

   学雷锋、做好事成为樊文广生活的习惯,而对待工作的那份热诚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2012年8月12日凌晨3点,熟睡中的樊文广被连串的响雷惊醒,望着窗外闪电划亮的夜空再无睡意。“连着下了4天了,辽河那边够呛啊!”伴随着一个响雷,刺耳的电话“跳”了起来:“老樊,辽河那边不行了,你赶紧带几个人过去。”放下电话,樊文广跳下床、抓起衣服、蹬上鞋、跨上摩托车、冲入雨中,与4名同事第一时间赶往防汛第一线。

   回想当时的情景,樊文广笑得有些苦涩:住——局里搭建的简易帐篷;吃——馒头夹咸菜的“汉堡”;行——一辆摩托车每天穿越5公里往返驻地与辽河边。“这些都还好说,最难过的就是蚊子特别多。”8月的天,闷热难耐,寂寞的蚊子扇动着翅膀在空中不停地盘旋着,看准目标,一个俯冲,停留在樊文广黝黑的皮肤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一张细小的“针管嘴”已插入肌肤,只见红肿的包块逐渐凸起。4天的坚守结束了,回到家的樊文广一头扎到床上却无法安然入睡,周身的刺痒让他抓了又抓。“我好信儿数了一下,竟然被蚊子叮了36个包。”

   樊文广在工作中从来没让人操过心,总是把交办的事情干得漂漂亮亮的,找他办事特“踏实”。

   樊文广就是这样一个认真、朴素、充满激情、爱岗敬业的人。翻开他的履历,找不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所做的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甚至是别人不屑于去做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成就了他完美的生活,让他在付出劳动后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在贫困之中体会到舍得的乐趣,在平凡的岗位上尽享小人物的快乐。他不追求完美,只追求执著;不追求高尚,只追求平凡;不在意获取,却在“舍”后有“得”。他舍的是付出,得的是好评,他用真诚的付出和执著的追求书写着人生的美丽画卷。

   “满天星”是一种朴素的小花,它的花语是关怀。樊文广希望,通过这寓意满天的点点星光,凝聚雷锋精神,为大家带来美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记者 徐凤)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