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心得感悟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2/03/10 周六 21:11
  陈昊
  
   “我们任何事业要发展,首先是要有人才,有人才就有一切,没有人才就什么都没有,光有金钱是不行的。”
   国际劳动妇女节这天,74岁的樊锦诗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记者会现场,安静地等待记者提问。很快地,这位在敦煌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学家就迎来了那个也许是她多年来担心最多的问题:偏远的敦煌,如何让懂得遗产保护的高端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守得住”?
   这个问题或许很容易让她回想起当年的自己:1963年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到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
   淡淡地一笑过后,樊锦诗开始回答。半个世纪前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许只在瞬间闪过,她的回答显得低沉而淡定。
   远在西部的敦煌,距离哪怕是兰州也有千里之外,她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必须考虑老人、子女、住房、津贴……“正因为求人难,所以我们都想办法自己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樊锦诗的3个“留人”,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自己培养”,是“留人”,而不是“来人”。
   “老一辈对敦煌非常热爱,对她有着深深的感情。我们也对愿意到敦煌工作的人非常热情、非常爱护,同时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来做课题。我们不给他们指派,他们自己做着有兴趣了也就不会走了。”
   曾经的“敦煌女儿”,如今更像是“敦煌母亲”。
   这就像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期待着被认同,遥望着远方志同道合者的身影。
   这就像是荒漠中一片小小的绿洲,纵有“大漠孤烟直”的壮丽和水草丰美的满足,却始终与大千世界相隔千里。
   樊锦诗的3个“留人”也是更多默默无闻的研究机构的心声。从这个角度来看,樊锦诗又是幸运的,毕竟,那是敦煌。毕竟,她还有机会说给众人听。
   也许,这3个“留人”可以让我们反省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拉开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让“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敬而远之,而不是像年轻的“樊锦诗”们,义无反顾地向西行。
   也许,当我们将荒漠变成绿洲,将浮躁变成沉静,将急功近利变成踏踏实实,将心中的距离变成社会的宽松……樊锦诗们将不用再翘首企盼,而是与孩子们一起投入到这个家园最美的事业中去。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