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词人周密《声声慢》中有:“樊姬岁寒旧约,喜玉儿、不负萧郎”之句。词中的樊姬(约810年~?),指白居易的姬人樊素,善歌。唐开成四年己未(839年),“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樊素离病弱的白居易而去。
这里所说的樊姬(约前630年~?),是指楚庄王夫人。以其姓名而论,正如徐少华所言,她是姬姓樊国之女适楚庄王者。既然信阳樊国为芈姓樊国,那么它与《韩诗外传》所记楚庄王之“樊姬”的母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摘录《古列女传·贤明传》一文如下:
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语,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美人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哉!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今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诗曰:“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其君者,谓女君也。又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此之谓也。
楚庄王(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郢都(今江陵纪南城)人。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之子。庄王即位初年好狩猎,怠于政事,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略同:“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伍子胥祖父)力谏不听,苏从又入谏,乃罢淫乐,听政。任伍举、苏从以政。是年(前611年)灭庸国(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对比可见,樊姬谏庄王,使其勤于政事,大抵是在前611年。
樊姬笑虞丘子,虞丘子推荐孙叔敖,庄王始得孙叔敖。“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不过,据《韩诗外传》卷二,樊姬笑谑的不是虞丘子而是沈尹戌。沈尹戌,楚国的巴人,在沈地(今安徽临泉县)任县尹。
孙叔敖在海子湖边(今江陵雨台山附近,楚都郢都以东)被楚庄王举用后,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这一年是前601年。又据“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美人进于王”可知,樊姬入楚时间大约在前612年,即楚庄王即位次年。巾栉,指手巾和梳子,拿着毛巾、梳子侍侯,用以形容妻妾服侍夫君,如“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樊姬的母国为“姬姓樊国”,当在阳樊(今河南济源)。“遣人之郑卫,求美人进于王”,樊姬多年不嗣,大抵就是遣人回到故国毗邻的郑、卫地聘女献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聘得贤女者不在少数。如前文所述,前635年周襄王取阳樊之田与晋,晋文公出阳人,不服晋属的族人多外徙他乡。庄王初位前613年时,姬姓樊国已灭于晋,尚不存在樊、楚两国姻亲关系,且楚、晋有城濮之隙(前632年四月事),因此樊姬并非出生在晋属的“姬姓樊国”境内,其入楚时当是楚庄王逆之于某邑,或郑、或周、或卫,事如“(鲁)庄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这符合楚庄王爱美人、骏马、剑、华服、雅乐等嗜好。这从侧面也说明,灭国后的姬姓樊族人已散居于周、郑、卫等地。
《左传·文公十七年》(前610年)“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作外交书告赵宣子,“十二年六月(前615年),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请命于楚向晋国朝觐)郑国当时在晋、楚两个对立大国之间,处境十分艰难,难以左右逢源。《左传·宣公元年》(前608年,楚庄王六年)“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伐郑。”又“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可见,由于楚国北侵,地近毗邻郑国,郑楚关系一直和睦友好,到了前607年时,郑国差不多听命于楚国,唯唯称诺。从这段历史背景分析,楚庄王逆樊姬于郑国某邑的可能性极大。
樊姬实可谓“贤内助”的旷古典范。孙叔敖治楚三年,楚国始霸。楚史援笔而书之于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历代诗人也是赞誉有加。唐代诗人张说赞称“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张九龄在《樊姬墓》一诗中则对樊姬的贤能及其对楚庄王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褒扬,“楚子初呈志,樊姬尝献箴。能令更择土,非直罢纵禽。”
樊姬死后,葬荆州城外东北处(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西南拍马山)。今存有其墓冢,因距离荆州城九里,故又名九里冢。
虽历经两千多年,但墓冢封土仍高达10余米,墓周松柏肃立,郁郁葱葱。远远望去,那翠绿一片,恰似那位端庄秀美的贤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