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传闻典故 search

发布人:樊哲祥 时间:2012/02/04 周六 10:33

明中叶刑部尚书樊莹总结樊姓源流时,并未系统性地析明划分的依据和原则。目前根据“报本堂”《樊氏宗谱》资料得知,樊莹仅针对姬姓仲山甫系的源流,大致分为“老三支、少三支、中十三支”等若干个支系。

老三支,是指仲山甫的三个儿子,俗称樊三公,各有食地,各为一支。即长支,继嗣为君(侯),居阳樊;二支,次子封汉水上建樊城(今湖北襄樊樊城);少支,三子居任北樊陂。秦统一中国后设樊县,隶属任城辖,晋废之改寿张县,后又改汶上县,今济宁市西北二十里许南张镇。

少三支,是指先贤樊子迟的三个儿子,各为一支。长子旭,居邹(山东济宁邹县)。望出济宁、嘉祥、金乡等地,系为报本堂。次子皋,字圣脉,为中都宰。望出邹、兖、曲阜、泗水等地,系崇德堂。少子绳,随父居棠(今山东鱼台县武台乡樊庄村)。望出鱼台、丰、沛、曹、郓、汶、长山等地,为兴武堂。

中十三支,则是老三支、少三支因避战乱、逃灾荒或贸易、仕途而迁徙异地,后形成的支派,它们分别是:江苏(赣榆、徐州)、河北(河间、邯郸)、河南清丰、山东高青、浙江嘉兴、山西洪洞、湖北恩施、陕西陆安、甘肃兰州、辽东辽阳、安徽凤阳等。

毫无疑问,樊莹归纳、总结樊姓源流时有其时代局限性,鲜有考古学上的依据,其划分的范围还囿于姬姓仲山甫的一支,划分源流的标准也不尽一致,而且明显有源流派系认识上的错误。比如说老三支仲山甫的次子,如前所述,汉水上之樊城(今湖北襄樊樊城)并没有汉代以前的考古遗存佐证,自不当是其次子的封邑。再者,仲山甫是否有三子,史无所载,多是根据济源、任北、樊城三地有“樊”而不能断定的一种臆论,一种折衷的按人分配学说。此外,湖北恩施、辽阳等地大抵也不单纯是姬姓樊氏的一种源流,辽阳樊氏的出现可能相对要晚出许多。

鉴于前述樊氏多种渊源之说,各有其不可偏废的理由与事实,结合地域分布、分支流派、历史人物、宗族谱牒以及考古文物等资料,我们认为:老、少、新支的划分,是建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代表人物(始祖)、不同地域及族人分布密度等要素之上的,最为关键而主要的是,必须有明确可循的文史如谱牒文化、考古文物等作为划分的依据。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要遗弃一些尚不明晰来源的宗支,以待将来的研究与发现。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