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宗谱 > 樊氏宗谱 > 樊氏宗谱 search

发布人:樊清周 时间:2012/11/23 周五 21:06
 

                                                  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樊姓历次修谱考略

                                                                     樊清周

 

       作者按:

      一、由于所觅资料及时间、水平所限,本文以及撰写该篇的启示与思考《当代家谱编修工作刍议》,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会长和所有家门继续提供帮助、指导,特此致谢和崇高敬意!

      二、本文长13000多字,提供简目如下:

     1.一八六0年之前修谱

     2.一八六0年至一八六三年修谱

     3.一九二二年修谱

     4.00七年至二00八年修谱

                    20125月初旬敬拜

                                            

                                             扶沟县曹里乡樊姓历次修谱考略

                                                             樊清周

      家谱又称家乘、族谱、宗谱、祖谱、谱牒等,与国史、域志同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又是人们寻根问祖、考证家族血统延绵传承的重要线索和凭证。吾先祖自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大梁、明末迁徙扶沟县曹里乡以来,亦曾数次修谱。但因年代久远,多数资料散失难觅,仅存资料记载单一,不少本族同门一无所知,少数口头传说也朴朔迷离,前后相悖。因尚未鉴正,一直影响着吾族兴衰发展历史的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吾通过对旧谱和相关资料查阅、耄耋耆宿访问、远宗交流咨询、网络搜索等渠道,初步理出了吾族迁徙及入慈地以来修谱及相关情况。

       一、 一八六0年之前修谱

      根据村中耆宿和旧谱只言片语记载推断,吾祖在1860年之前,曾修过家谱。在民国十一年(1922)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族谱》的七篇言中,有五篇记署的时间为1860年至1863年。其题目虽名曰“创修”,但多记载了此之前的有关修谱情况。如始迁九世祖廪膳生讳敬生公,在清咸丰十年(1860)十月《创修樊氏家谱序言》中,有“溯自宣王中兴,佐周治者,有仲山甫封于樊,因以为氏。厥后,历年久远,治乱迭更,家谱失亡,宗支世系不尽可考”句。此记述自远祖仲山甫始,又述“厥后,历年久远……”。该述时间跨度大,可伸缩性强,具体年代很难推定。但一句“家谱失亡”,点出了原曾修过谱的事实。始迁八世祖邑增生讳建公,在清同治元年(1862)二月上旬《创修樊氏家谱序》中,有“代远年湮,无谱可考。即欲详其宗支,无所供其采访焉耳”句。吾认为,“无谱可考”之前,有“代远 

湮,无谱可考。即欲详其宗支,无所供其采访焉耳”句。吾认为,“无谱可考”之前,有“代远年之句,说明因时间跨度大,世事沧桑而导致无谱,或许祖上无修过谱,或许有旧谱丢失之可能。始迁十世祖邑庠生讳作桢公,在清同治二年(1863)二月中旬《创修族谱序》中,有“旧谱遗失,无残卷可考,继修无据,创修维艰”句,则明白点出了“旧谱遗失”,当时为“继修”。始迁十世祖邑庠生讳凌汉公,在清同治二年(1863)三月初旬《创修族谱序》中,有“始祖迁扶以来二百余年,遗文虽已散失,老成虽渐凋谢,犹幸有先人之口碑尚存”句,明白地表述“原有遗文(家谱)散失”。

综上所述,可初步得出如下三条结论。一是自“宣王中兴”始,樊氏曾修过家谱。二是吾族于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大梁(开封),又于明末自开封迁徙扶沟县曹里乡樊家村,至1860年之前的四百多年,此间修过谱。三是其修谱次数和具体情况,已很难考证。

二、一八六0年至一八六三年修谱

在民国十一年(1922)十月畅春合石印的《樊氏家谱》中,记署为1860年至1863年的五篇序言中,对先祖的迁徙、派衍和修谱状况等事项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1.先祖迁徙和派衍承接。

谱序中明确记载了吾先祖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大梁(开封),明末迁入兹地的事实。讳敬生公在序言中曰:“元末大乱,至明洪武年间,相传我祖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巷迁居大梁老府门前,未悉系何时何祖也。”“至明末又乱,我始祖兄弟三人奉母避乱,始祖讳南居长,次祖讳仲,三祖讳昌,各自逃难。闻次祖居双营迁鄢……,三祖因乱死于陈集东郊,子孙移居清河驿……,惟我始祖世居兹土,传二世祖讳九才,三世祖讳洪烈,由是承派衍无穷。”其他四篇序言记录的先祖迁徙与派衍情况同讳敬生公记载除详略和前后次序有所不同外,其余均相同。如始迁八世祖讳建公记述为:“吾族迨至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大梁。虽有传闻,未得其何时何祖。明末又乱,以迁扶为始祖。兄弟三人奉母避乱,长讳南居于此,次讳仲居双营后迁陶屯,三讳昌居陈集,后迁清河驿。二世祖讳九才,三世祖讳洪烈,四世祖讳吉宁、吉宣、吉安,兄弟三人派衍承接。”

2.当时的修谱情况。

一是修谱占用时间较长。从序言记署的时间看,此次修谱从清咸丰十年(1860)十月中旬至清同治二年(1863)三月中旬,耗时近四年。纵观古今修谱历史,虽然修谱之初对撰写序言即有所安排,但一般情况下应在谱牒主要内容初步完成后,才视实际情况撰写。此次修谱按谱序记署时间计算,用了近四年时间,而一个只有三百多人的氏族,即使在无旧谱可参考的情况下,一般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也可完成主要内容。如果按此推论,再增加一年的主要内容编撰时间,那么,此次修谱耗时近五年。序言中虽无记载耗时较长的原因,但应与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有关。众所周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火烧圆明园,北京告急,国中各地烽烟四起。“咸同年间长发皖匪相继作乱”(讳建公清同治元年二月《樊氏家谱》序言中语句——笔者注)。“烽烟屡惊,迁此徙彼,几无乐土”(讳宗鲁公清咸丰十年十一月《樊氏家谱》序言中语句——笔者注)。另据十二修《扶沟县志》记载,“清咸丰九年(1859)二月,扶沟练寺寨新成,捻军夜袭寨破。同时,下马刘寨亦被攻克。同治元年(1862)二月,捻军进入扶沟县北。”而吾族居住地正是扶沟县城西北四十余里。“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二十日,蒙城、亳州捻军首领姜太林等率黄蓝旗、无边白旗各路军,由鹿邑、淮宁至扶沟,围城四关。清将僧格林沁率骑兵来攻,捻军遂去。”此后,捻军又多次攻打扶沟。另据十三修《扶沟县志》(评审稿)记载,“太平天国起义军兴,豪强士绅闻讯,争掘地洞避藏。”可想而知,当时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何能安心做事?此应为修谱中间停顿而耗时较长的主要原因。二是具体情况记录清楚。如讳敬生公在序言中曰:“九世孙敬生日夜悚惧,因谋诸胞叔讳宗鲁,再从堂叔讳挺生、民生,又商诸堂弟名东升,堂侄名作桢、凌汉者,佥曰善是诚,可以昭兹来许也。于是述所闻知,承命积为家乘,以图永远云。”讳建公在序言中曰:“虽舌耕四方,亦负笈而旋里,承堂兄耀东公亲委,与堂侄敬生赞助,一辞共成之举,则旧德之勿替,家声之丕振,尤深望于后人云尔。”讳作桢公在序言中曰:“光前者在斯,裕后者在斯,创修之苦衷宜长久而不忘,桢等不敢以陋劣辞故,敬赘数语,附诸卷末,俾后世勿望叮咛之意焉耳。”

3.对修谱重要性的记载。

讳敬生公在序言中列举世事沧桑多变后曰:“流离迁徙,诚宗绪存亡攸关,不可不续家谱。”讳宗鲁公在序言中曰:“国之有史,所以载政治。家之有谱,所以详世系。国无史,则政治优劣难考。家无谱,则世系之支派奚别?”讳建公在序言中曰:“窃思人本乎,祖物本乎,天为子孙云,仍者不识高曾之为谁,是忘本也!”讳作桢公则曰:“恐樊姓繁衍迁徙,靡常久,而至握手莫失亲疏途人。”以上内容,对当时修谱之重要性的认识记述的清楚明白,虽为旧体文言,亦勿庸另附释文赘述。

三、一九二二年修谱

几年来,吾曾无数次研读民国十一年(1922)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深为吾祖先贤承继祖宗功德悉心修谱,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而动情。该谱幅式15x25cm(复印上下卷合订本,笔者注),竖式排列,右侧装订,共128页,近两万字。纵观全谱,虽篇幅不长,却涵盖面广,特色鲜明。

1.谱序内容详实明白。

上次修谱时虽有五篇序言,但只有920字。此次修谱虽只有两篇序言,却有近1000字。谱序中进一步明确的修谱之重要性,更为详实和明白易懂。始迁祖十一世孙前清增生维周公在序言中曰:“前修迄今六十一年矣。”“不急续修,采访为难,皆恐樊氏一本繁衍,散居他乡,甚至有亲疏交臂而不能辨识耳。”“有愧为先人之苗裔也。窃思诗咏绳武,易占克家,非祖德之积厚焉。能使后嗣之寝昌,吾不为樊氏而为先祖惜,非惜先祖也惜先祖,迁大梁以来五百有余岁矣,其继世云,仍以书香传家,未得以显扬荣先也。”始迁祖十一世孙前清增生国学蒙奖五品顶戴花翎讳如衡公,在序言中曰:“且夫惟水有源,源远则流长。惟木有本,本固则枝荣。水与木且然,人灵万物峙之,三才之大,独能忘其源,源本本乎!”“为子为孙,不知高曾之为谁,是忘其本源也。盖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惜乎,上世残卷遗文,芳踪已远,无能追寻,谨就能知者以草叙其大略,望补其缺略,石印成书,永远不朽,使孝子兹孙世世珍藏,人人遵守。即愚夫愚妇不至混乱其宗派,不啻我祖之犹在也。”

2.具体细节规定记录完整。

①记录了修谱时参与人员名单。如续修、采访、校正、对读等共13名先贤一一记录在内。此记录不仅能够使后人更好地追念先贤懿德,而且为续修采访提供了具体线索。

②记录了修谱时出现的特殊情况和占用时间。在讳维周公所作的序言中,记录了修谱时“因康强早逝,此乃停搁”句。在《凡例》中有“族谱续修四越月而成编”句。

③全谱做到了“门次清楚,支派昭然,每一门后必书其为某公子孙,为第几门,次序可以一目了然。”

④为避免出现“凡兄弟多者,叙次易于迷目”的问题,“兹谱按次到尽,再接他支,居然长幼有序,所以清支派也。”

⑤谱中《凡例》明确始祖自明末从大梁(开封)迁扶,兄弟三人“凡樊氏之隶籍于扶也”。“始祖三人,长居兹土;次居双营,历五世迁鄢;三居陈集再传,遂迁西(华)境清河驿。共二百有余年矣。吾祖既繁能悉者详之,不知者缺之,使阅谱者可以知其为一本也。”此记述一是明确次祖讳仲居双营历五世后迁鄢陵老樊店,再迁陶屯,不仅是对正文的呼应和补充,更是说明次祖虽居陶屯,同“隶籍于扶”,应“知其为一本”。二是说明三祖讳昌因乱死于陈集东郊,后人迁至西华县清河驿,因失传未续,故“不知者缺之”,但又明确必须知道清河驿樊氏“隶籍于扶”,同为一脉。

⑥明确了“凡乏嗣者亦必详载,或书夭,或书绝,真知其无人也。”“外姓不得收为义子,违以不孝论。”“凡出继者必书于某公为嗣;取继必书取某之子为嗣。”

⑦“凡七十岁者称为古稀以上,皆书寿若干,以重高年也。”谱中对六世祖讳子和书为“享寿九十有余”,“钦赐八品寿官”。 “扶沟知县王德瑛旌有匾额:‘商芝延嘏’,字柄载在志书。”对八世祖讳建极(93岁)、十世祖讳凌汉(75岁)、十世祖讳作桢(76岁)等之享寿,分别作了详细记载。

⑧凡生子未经授室者,只书生几子,生女未经遣嫁者只书生几女。

⑨凡再续弦者娶女仍书为某公之女,继室书为某氏,生子女详书为某某生,阅者知其中有分别,使后裔知母为谁也。

3.首次统一并明确了派衍字辈。

如谱中所云:“以前派字原无,各人遂意命名。今既续修家谱,宜编作二十字。前十字人属以往,音义多不联贯,只得仍旧再接十字,以足其数,知其派衍,字母不至混乱。”故谱中首次明确了派衍二十字。此记载说明,吾祖自大梁(开封)迁入兹地以来,原来未有字辈派衍,取名无所遵循,随意命记,修谱时将己用的十个字连接起来,加上后续的十个字,形成了派衍二十字。即“南九鸿吉鹏,子元建生作,维清金声裕,文明德泽同。”

4.明确并突出了“有善必扬,有作必录。”

始迁祖第十一世孙前清增生讳维周公在序言中曰:“或国学,或特奖,或廪膳,或增生、或庠生,必详其某名下者,重国家名器也。有著作者必录之,标其所长也。有旌表者必特别之,不没人善也。有盛德者必扬之,使子孙勿忘也。”在此谱的《凡例》中,也明确了“凡有善者必扬,有作必录,另立小传,不厌其详,显祖德以励后人。”详读世系谱,此次共列入已授室男丁161人(未授室和女性均列在授室男丁名下),其中,对19名官居为五品、六品、八品和前清廪生、增生、庠生、武生以及具有懿德、造福乡梓者均在其名下另作重点介绍,少则几十字,多则数百字,且文字言简意赅。如对十世祖讳作桢公,除记述其业医眼科外,又记述了其率子侄设立戒烟局之盛德。同时,收载了关景新(字警庵,邑附生,清光绪十九年与讳作桢公同任《扶沟县志》采访——笔者注)《赠国士公樊先生福善堂戒烟局文》近500字,颂扬讳作桢公“从小立志学业,又及第而后设戒烟局济世救人”之功德。文中称讳作桢公“以口舌之力,以药石之功,广起天下之沉疴,开金石感风雨,脱苦海登涯岸,染者均蒙复生之恩而刻骨铭心感激之。”同时,又收载了讳作桢公好友、文中自称为“愚弟”的陈谟拜题的《挽庠生国士公懿行文》近400字,称颂讳作桢公“尽儒就医,诵华佗之遗书,抚青囊而琅琅,大开医国……消一世之沉疴”,“杏林大发其春色”。并“爰作短什”,以表哀悼:“骑箕仙去兮,高山苍苍,龙虎前导兮,抱此青囊,从此不问人间事,人间却留姓字香”,又歌曰:“人生如泡幻作形,蘧蘧蝴蝶梦休惊。青山枫树任君占,泉台夜月归佳城。”对十世祖讳维周公,也记载了其“在城内开设戒烟局,知县林仲镛赠‘有困者以苏’的”匾额之功德,并记载了知县张星汉官立戒烟局,委任局长,其后共成两千人,授匾两方之事实。对八世祖讳宗鲁,记载曰:“望之有威严可畏,近之者有温和可亲,素履端庄,俨然明道先生(指宋代理学奠基人、曾任扶沟知县的程颢——笔者注)之规模。远近门生,无不心悦诚服。咸同年间,长发作乱,知县邹金生举作六合寨练长,为众人所托命,后又特奖六品衔,问地方公事数年。凡有钱财之处,不染一指,廉名可嘉,足风光一世去世。时有邻亲梦其乘轿赴新郑办事语,虽近荒唐,而生前有如神之称,不无可信。”另对八世祖讳建公,记载为“蕴深醇,大德有容,好学不倦,纯粹以精,设教四方,从学者众。动静语默之间,有所感触,或作歌,或吟诗,或文词,必笔墨以志之,学品兼优,的是大儒模范。”此外,又在家谱后以《镇华公吟稿》为题,收录了讳建公(其字为镇华——笔者注)所作诗词歌赋67首(阙、篇)和友人唱和诗一首,约5600字。其中,七律、七绝、五绝诗61首,词3阙,文赋2篇。其诗词歌赋对仗工整,韵仄讲究,诗意浓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史料价值。特别是这60多篇诗文歌赋的发现,改变了十三修《扶沟县志》(评审稿)中关于全县只有两人的作品填得民国时期诗文创作空白之记录,将两人改为三人。

5.对重要事件的记录有重要史料价值。

谱中所涉及到的先祖迁徙及入兹地后的政治、军事、生活、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件,为当今文物保护工作和2009年以来正在编撰的第十三修《扶沟县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先祖所开办的戒烟局事,既有讳作桢公自办戒烟局普济众生的内容,又有知县张星汉官立戒烟局委任讳维周公为局长、知县林仲镛授匾等史料,填补了《扶沟县志》相关章节之空白。有关六合寨的记录,则为扶沟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合寨故城的研究和《扶沟县志》、《扶沟县军事志》提供了重要资料。如在讳宗鲁公的小传中,不仅记载了讳宗鲁公被知县邹金生举作六合寨练长后“廉名可嘉”被特将六品衔等史实,同时,在《镇华公吟稿》中,讳建公所著的200多字的《赠六合寨诸练长书》,则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六合寨的修建背景和发挥作用情况。文中曰:“贼来则入,贼退则反。”“戊午之冬,贼匪遍来;己末春又来;至冬又来;庚申之岁,贼来者二次。至今岁秋,不过半年间耳,而贼来有三焉。”“为匪者蜂拥而来,长驱而进,旌旗蟠地,鼓角震天,枪炮则雷霆声起,叱咤风云色变,欲坚守则粮草不支,欲迎战则众寡不敌。当此之时,以御贼之资揆贪暴之势,果可以措一方于泰山之要,而使贼进退维谷乎。”讳建公还在文中曰:“数百年后,使人过其地而指之曰:“是某某保障处地,是当日尽心竭力不避艰险以成之事,故留遗至今也。嗟呼,一事克尽,上以答天地好生之心,下以对数万生灵之众,前以庇祖宗既往之灵,后以积子孙莫大之福,专赖至此矣。”每每读此或想起此句,吾深深为讳建公的文字功底和远见卓识而折服。借此机会,吾拱手叩拜,告慰讳建公在天英灵,您老人家的遗愿早已经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六十多年前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天下早已太平,同门子孙安居乐业,生活小康,全村繁荣兴旺。扶沟县人民政府已于1985年将六合寨故城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吾作为始迁祖讳南第十二世孙,任扶沟县文化局长时虽不知道先祖同六合寨紧密相连的鲜为人知故事,但也履行工作职责,多次关注此故城。2009年以来,又参加了编撰《扶沟县志》,有关六合寨的内容已记载于县志之中,让先祖遗愿和六合寨精神发扬光大、彪炳史册。同时,仰叨先祖之恩德,承接先祖之灵气,特作《拜读先祖建<赠六合寨诸练长书>感赋》诗一首,已发表在20111226日刊印的《桐丘诗联》第60期上。诗曰:“遥听寨上兵戟,贼匪逃生向角栖。先祖诗文传世远,桐丘史册树旌旗。”2012218日,吾和儿子帅专程驾车到六合寨故城进行考察。现存遗址高低约310米不等,南北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中间虽因当地百姓取土而断接,仍显示出当年的高大、雄伟以及几分神秘。我们将把这次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向世人展示,并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该遗址的保护工作。

四、二00七年至二00八年修谱

笔者作为20072008年修谱理事会第一副理事长,自始至终参加了修撰工作。虽然时间过去了四年,但对当时的修谱情况仍然记忆犹新。

1.参与人员广泛,发挥集体作用效果明显。

此次修谱参与面之广,热情度之高,乃是空前的。2007年秋天,时在许昌市教育局工作的次祖讳仲第十四世孙振刚,经人牵线,与长祖讳南后人初访即达成意向。后又多次互访相商,建立了续谱理事会,制定了修谱计划,由长祖讳南第十世孙丙炎和次祖讳仲第十三世孙献忠任理事长,笔者及另外四名家门任副理事长,振刚及吾堂弟清科任秘书长,另有10名家门任理事会成员。并成立了编撰组,由叔公讳长淼和次祖讳仲第十三世孙忠汉任主编,堂弟请玉、次祖讳仲第十四孙水全任副主编,吾儿帅等九人任编撰组成员。讳南第十世孙丙炎、堂弟清玉等克服重重困难,多方努力,数次往返于周口、许昌、鄢陵、扶沟、西华等地,内联外调,认真核查。此间振刚、清科履行秘书长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同其他家门一起,做了大量具体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家严讳长河,虽以八十三岁高龄,仍主动积极支持续修事宜,多次往返于扶沟县城和樊家村,献计献策,并捐款300元。叔公讳长淼,冒着严寒,日夜伏案,汇总稽考世系。吾作为长祖讳南第十二世孙,谢绝了一大型机械制造公司聘任为项目协调部经理的丰厚之邀,妥善处理了要务,数十次深夜伏案,五易其稿,完成了9000多字的考证报告《樊氏小考》和《卷首语》,以及外联名家题写谱名(画)、书写贺词、辑写小传、编排设计和相关协调事务。次祖讳仲后人献忠、忠仪、合成、费五、应丽、振领、水全、新庆等家门,详细研究了老谱,与编辑组成员一起遍访健在老人,授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之后又稽考宗支,反复校订。远在北京工作的部队正团职军官、次祖讳仲第十三世孙忠民,主动承担了部分文字编写、校阅、修订工作。居樊家村和陶屯村以及外迁异地家门闻讯修谱,多能深明大义,同脉而动,纷纷解囊。讳南第十二世孙中兴已定居新疆四十多年,闻讯后主动捐款800元,并为族谱撰写了序言。2008年农历正月十一日,鄢陵县陶屯村次祖讳仲之后裔18名代表,来到扶沟县曹里乡樊家村,与长祖讳南之后裔共同研讨续谱事宜。其时鞭炮齐鸣,觥筹交措,气氛热烈,认亲续亲的盛大祥和场面惊动闾里,一时成为十里八村争相传诵的美谈。因此说,此次谱谍问世,是宗亲同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大检阅。

2.内容丰富多彩,编排设计合理。

此次谱牒用A4纸印刷,尺幅25×29.3CM,左侧装订,共120页(含内文图像等内容未标页码之反面),具有大气、时尚、方便使用等特点。

①设立了目录,便于检索。因谱牒内容多,编排时专门安排一页目录,将14个内容编入并标注页码,克服了民国十一年(1922)谱不便查阅之弊。

②图文并茂,彰显新时代特色。如将北京大牛家门题写的《樊氏族谱》四个大字分别印在封面和扉页中央突出位置,使其更加醒目,一改民国十一年(1922)之谱名位据封面左上角的设计方法。在第二页整幅刊印了《樊氏先祖仲山甫》图像,第三页整幅刊印《大槐树图<福荫>》,第四页整幅刊印了笔者书写的贺词《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同时将理事会和编撰组名单、续谱联谊会代表合影、捐资一览表等均刊印其中,增加了谱牒的知识性、趣味性。

③谱序体裁形式灵活多样,修谱情况记述全面。全谱共有五篇序言,但名称均有所不同。其一名为《卷首语》。当时在谱牒主要内容初步告馨之时,理事会推举我写序。因我正在撰写《樊氏小考》一文,亦属序言性质,且还有其他家门的序言即将完成,为避免重复,便提议写一篇统揽全谱、概括全面、包括《凡例》有关内容在内的《卷首语》。经理事会统一思想后,我便根据几个月的续修情况,将修谱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过程、存在的不足、对全体家门的希望等,进行了梳理,很快完成了1500字的初稿,署名为续谱理事会。后经振刚等人修改定稿,刊印于谱首。之后,我又进行了补充完善,使之更为客观并有一定深度,以《河南省扶沟县樊氏族谱研究》为题,在多家省市级期刊发表。其二名为《樊氏小考》。该篇初稿于200712月初旬,第五稿终稿于20085月初旬,是吾几年来对中华樊氏研究成果集中梳理后汇编而成。全文共9000多字,分为《樊氏起源》、《樊姓迁徙》、《近亲源流》、《历史建筑与纪念物》、《名人名作与文化遗产》、《樊氏最新活动》、《考证尚未结束》七个部分(标题),较为系统地记述了中华樊姓源远流长、承袭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使阅谱者能够对中华樊氏和近亲迁徙发展有一个概括了解,从而把近亲溶汇于中华樊氏兴旺发达的大洪流之中。在写作过程中,曾浏览搜索互联网《樊家人网站》等多家网站无数次,查阅书刊数十册。三稿后又发到《樊家人网站》广泛征求意见。其间,得到了中华樊氏宗亲会筹备组樊哲祥、樊荣强、樊大牛、樊后水家门、吉林樊恒发教授等人的指导与帮助。儿子樊帅遍览广集各种资料并负责稿件打印、校正,妻子王爱平认真帮助查阅资料,不辞辛劳保证后勤服务等等。谱牒印发之后,吾又将此文多次整理修改,先后发表或被转载于十多家期刊和网站,并被《樊家人网站》评为2009年度精彩文章。其三名为讳南第十二世孙中兴的《族谱续修感言》,全文300多字,对先祖迁徙、修谱意义等作了简要记述。其四为讳仲第十三世孙忠民所撰写的《续修樊氏族谱序》,自“吾宗樊氏,出自姬姓”始,至本次修谱止,记述了讳仲之后裔迁徙发展状况,并将修谱的意义概括为“追根溯源,各有所显”、“扩大交往,加强联系”、“扬清激浊,勖免后人”三条。文末又寄希望曰:“所愿吾宗贤后阅斯谱,由今日上溯先人垂裕之艰,思所以承之不易,修考悌,崇礼让,施之有序,而推之无穷”。其五为讳仲第十四世孙振刚所撰的《续修樊氏族谱序》,对家谱的起源、作用进行了论述,由樊姓发端至本次修谱作了回顾。之后曰:“《樊氏族谱》是我族的一个博物馆,其中的一页纸、一行字、一个名字,无不折射出樊姓发展演变的历程,浸透了一个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先祖遗风遗德乃我族兴旺之源,子孙成才之根,后世族人要当传家宝发扬光大,以保证我们家族常青。希我辈子孙珍藏常读,世代续写,永不失传。”

④支系标记分明,易于查阅。一是分别在长祖讳南、次祖讳仲两个支系的正文内容之前,依照现居住地名称,以一个整页的篇幅,用隶书字体标出“曹里支系”、“陶屯支系”,使查阅者一目了然。二是全谱世系录按照支派、世系、字辈、长幼、居住方位等排列有序并有所创新。如曹里支系在世系前标注了字辈名称:“维(十一世)”、“清(十二世)”等。之后,依次记录各字辈男丁姓名,并在其名下记其配偶、生育情况。同时,按照村内所居住方位和习惯称谓等一一标记清楚。如“东药铺”、“西药铺”、“中药铺”、“北头东拐一门、(二门、三门)”、“西头北拐一支(二支)”,“老院包括杂货铺、烟坊、铁货店、楼院”,“三院(或叫油坊、成衣铺)”、“中间拐”、“西北角门”、“路北拐门”等等。三是陶屯支系在正文内容前加注了《民国十一年(1922)至2008年陶屯支系十一代男丁延续情况统计表》。表中按照支派字辈排列,将六世祖讳子璧(25世失传)至20083月第16世男丁姓名一一列出,同时表下加注说明,标出各世门数,如“6世一门”、“1528门”、“166门”等等,使查阅者可以通过此表快速了解讳子避公以后支派、字辈、门数、姓名情况。

⑤标注了附录,体现了谱系的完整性。全谱共有三篇附录,使其内容更加完善,达到了上下一致,前后呼应。一是《封面题字及大槐树图<福荫>简介》,由讳南第十三世孙樊帅所作,清楚的记录了谱名《樊氏族谱》和《福荫》画创作、刊印的由来:“封面题字及扉页画大槐树图<福荫>均有樊氏本家大牛所作。樊大牛,陕西咸阳人,现居北京,职业画家,篆刻家。”“精书善画,长于金石篆刻,文章独步。”“2008年春节后,讳南第十二世孙清周,在互联网上看到大牛的相关情况,即通过书信、网络、电话同大牛联谊,大牛立即表示亲谊。其精心创作后,在网上转载并将原迹寄扶。”《福荫》寓意樊氏源远流长,大槐树根深叶茂,福荫子孙万代,樊家人兴旺发达。二是《清周所书贺词简介》,是樊帅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贺词的诠释。文中记录了“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此柔德所在。柔可克刚,弱能胜强,乃至仁至善。”“厚德载物语出自《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和生长万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即樊家人至仁至善,德泽万物。三是《樊清周与他的文化事业》。此文原载“河南省优秀期刊”、“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实战型期刊”《人才资源开发》2006年第11月号,介绍了吾本人在文化事业中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对个人小传的呼应和补充。

3.对先祖迁徙状况进行了认真考证,初步破译难解之谜。

民国十一年(1922)及以前的家谱,均记载了我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梁(开封)—兹地”的迁徙过程,但均不得其祥。吾以此次修谱为契机,综合以前所积累的资料,再次进行了认真甄别、补充、完善,对迁徙的地点、时间等方面均初步理出结果,并记录于《樊氏小考》中。

①关于先祖迁徙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巷”。以前多误认为“大槐树巷”是街道名称。经考证明确为明初移民是在洪洞县城北二里广济寺内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由此集中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民国十一年(1922)家谱中指的“大槐树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家,大槐树巷无从可考。明代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间,迁民共十六次,来自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的四十九个县,均在此树下集中出发。当时迁民们被强制迁出,不忍离去,走了很远依依惜别,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成了惜别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就将大槐树误认为村庄或街道名称了。

②关于我先祖迁居的“大梁老府门前”。明确为“大梁,开封之古称。”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东魏在此设置梁州。公元9074月,即唐天佑四年,宣武节度使废唐哀帝自立,定都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公元923年后梁灭,之后开封名称几经改变,但后人仍习惯称开封为大梁。”“老府门是现在的御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设御街以前叫老府门街。明朝时此中心大街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先祖在老府门前居住,可推断为若非达官贵人,也非一般人士。至少应为有一定资本的商人之列。

③关于先祖迁入开封的时间。民国十一年(1922)谱中只写为明洪武年间,具体时间不详。经查阅《明太祖实录》等历史文献,记载为“山西民迁开封者,是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按1392年计算,我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入大梁(开封),至此次修谱时(2008年)应为616年。除去1642年避乱逃离大梁(开封)至今居住地樊家村的时间,实际在开封居住250年。

④关于先祖从大梁(开封)迁入兹地的时间。以前只知道明末由大梁迁入,具体时间不详。经查有关史料,明朝李自成起义军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在第三次集中兵力数十万围困四个月后,攻打开封。明军外无救兵、内无粮草,无奈扒开黄河,开封城惨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人,其余四处逃难求生。我祖应是在此间“奉母避乱”而迁入兹地的。如按1642年计算,至2008年修谱时,我先祖迁入兹地樊家村的时间已经366年。

⑤考察了次祖讳仲迁徙状况。民国十一年谱载,“仲祖逃双营历五世,迁鄢陵南老樊店,前数代无传,遂以子避为始祖,又迁陶屯村,营治田产,采择坟墓,而家道兴焉。”据以上记载,经查清光绪十五年(1889)《扶沟县志》及扶沟县地名办公室有关等资料,以及访问知情人,“双营”即是现在的扶沟县大李庄乡“中营”村委会所在地,辖东营、中营、西营、何店四个自然村。因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驻扎有东营、西营、中营而得名。该村距大李庄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长祖讳南居住地樊家村8公里。次祖讳仲及后裔居双营村历五世,后迁鄢陵县南老樊店,又迁陶屯至今。2008年续谱时次祖讳仲后裔近200人。家泰人和,人才辈出。

⑥关于三祖讳昌迁徙状况。民国十一年(1922)谱载,“三祖讳昌因乱死于陈集东郊,子孙移居清河驿,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水淤漫墓,始失传。”关于以上所载“陈集”,经查1986年版《扶沟县志》及扶沟县地名办相关资料,扶沟县白潭镇有陈集村,成立时间为明代。因当时村中有庙,后逐渐形成一座集市。陈姓在此建村,故取名陈集,沿用至今,现为陈集村委会所在地。此村居北,长祖讳南居住地居南,两村相距不足两公里。三祖讳昌很有可能带子女逃于此庙和集市求生时蒙难。经查,扶沟县数百年来再无以“陈集”称谓的村庄。民国十一年(1922)谱中提到的“陈集”,应是扶沟县白谭镇陈集村。“关于子孙移居清河驿”,2008年春,长祖讳南、次祖讳仲之后人多次到西华县清河驿和西华县城同樊姓家门联络,得知现清河驿乡腰庄村西组有樊姓家门300多人。县城西关有樊姓家门100多人。但因遥隔360多年,久无联系,暂无果。

4.秉承了先祖“有善必扬”遗训,展现望族懿德风采。

谱中按先祖遗训,将实绩突出、乐施好善、造福乡邻、享有威信者均作专门介绍。曹里、陶屯两个支系分别对20多名影响较大者的事迹和评价载于世系录。曹里支系对14名较有突出贡献和影响者,分别用一页的篇幅,付印照片并记载其突出事迹和获得的荣誉,望族懿德风采尽显其中。

5.存在的问题。

由于理事会成员对续谱的指导思想未能真正统一,参与编修人员缺乏对谱牒学的认真研究,加之时间仓促,急于求成等主客观原因,致使谱牒还存在不够完美之处。

①同三祖讳昌后裔联接未果,再次留下遗憾。②新续的十个字辈名称不够缜密。③记述不够统一全面。曹里、陶屯两个支系个别内容编排方法不一致;外迁久无联系家门未能记入;个人小传的入谱标准不清。④校对把关不严,错别字多。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