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名人 > 樊氏名人 > 古代名人 search

发布人:樊哲祥 时间:2012/11/24 周六 21:44


本文系作者樊哲祥原创,选自《樊氏渊源概论·姬姓樊氏迁徙》一章。请引用者注明出处。特此说明。

-------------------------------------------------------------------------------------

樊晃(约700~约773),唐代诗人,南阳湖阳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进士及第。新旧唐书无传。历汀州刺史、度支员外、兵部员外、润州刺史。大历五年润州刺史任上,始以编撰《杜工部小集》而知著于后世。因其对杜甫诗作的保存与流传有很大的贡献,史学界主要争论的是其籍贯、生卒年及官历。

先说其籍贯。按摘引文献时间顺序,宋代《嘉定镇江志》[1]云:“樊晃,润州人,官硖石主簿。”赞宁《宋高僧传》[2]卷十七《唐金陵锺山元崇传》有“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语。清人《全唐诗》[3]卷一一四有樊晃《南中感怀》诗一首,小传说是“句容人,硖石主簿。”《全唐文》[4]卷四五九小传称“大历时官硖石主簿”,陆心源[5]《唐文拾遗》卷二三《杜工部小集序》文前云:“樊晃,德宗朝润州刺史,历度支、兵部员外。湖阳人。”《全唐诗》和《唐文拾遗》所载迥然不同。可见,自宋代起对其籍贯就众说纷纭,不甚明了。究其根源,樊光、樊晃均有诗名,年代相差无几,樊晃刺润州,樊光籍为句容人,因此直接导致了两人混为一谈的误断。《南中感怀》为樊晃诗作,而樊光亦有诗名,《新唐书》卷六○《艺文志》四《包融诗》下注:“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句容有忠王府仓曹参军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簿沈如筠,……十八人皆有诗名。”显然,陆心源考校源自《元和姓纂》卷四南阳樊氏:“逵孙文,司卫少卿;文孙晃,兵部员外、润州刺史”,与《宋高僧传》同语。岑仲勉“考证”樊晃为司卫少卿樊文之孙时,仍纂以其官历硖石主簿,因而使人在樊光、樊晃两者之间混沌莫测、难以辨析。常爽《樊晃籍贯考》干脆综合各文献的说法,笼而统之,折乎其中:“樊晃,祖籍为南阳湖阳县人,其籍贯当为润州句容人”。皇甫冉《同樊润州游郡东山》有“频随公府步,南客寄徐州”句。南徐州,即丹徒,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为唐时润州之治所。这说明樊晃“客寄”润州,其籍贯不是润州本地。

再说其官历。樊晃进士及第年次及科榜已然不知,其解褐姑且是硖石主簿,以证光、晃异尔。《新唐书·地理志》志第二十八“陕州陕郡”条下略云,硖石县本隋崤县,武德元年(618)复置,贞观十四年(640)移治峡石坞,改名为峡石县。峡石县主簿,正九品下。按《全唐文》小传称“大历时官硖石主簿”,当在766~779年间。前人失证于家谱、碑文,洛阳出土的《大周故新城樊(文)公墓志》亦不曾见,以樊文生卒年(631~701)大致可推樊晃出生于700年前后,至大历初年约六十六岁,近古稀之年,倘若还任峡石主簿,不亦忝列于科名么?又考《新唐书·艺文志》“包融诗”下条,殷璠汇集包融、储光羲、蔡希周等十八位润州籍诗人作品为《丹阳集》,而入选诗集的蔡希周在天宝二年(743)或三年已由监察御史升为殿中侍御史,《丹阳集》仍称之为“监察御史”,这表明《丹阳集》成书时间在天宝初年(742~743)[6]。若此时樊晃已是硖石主簿,迨至大历初有二十四年多,不当屈滞原职而不迁。由是可见,以峡石主簿之樊光,误辑为大历年间刺润州的樊晃,实属张冠李戴。福建《龙岩地区志》(1984年编修)载明《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樊晃,唐天宝间,临汀郡太守。”临汀郡,即汀州,天宝元年(742)改,乾元元年(758)复称汀州,郡太守复名刺史。汀州刺史,秩正四品下。又《新唐书》卷二○○《儒学下·林蕴传》云:“林蕴,字复梦,泉州莆田人。父披,字茂彦,以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令,以治行迁别驾。”考《新唐书》卷五十五《百官四下》“上州刺史”条下略云,“天宝元年,改刺史曰太守。八载,诸郡废别驾,下郡置长史一员。上元二年(肃宗761年),诸州复置别驾。德宗(779~805年在位)时,复省。”其时尚有刺史、别驾之名称,说明樊晃移刺润州之前,在汀州刺史任上的时间是在761~770年之间,非天宝年间事,《龙岩地区志》及引文当失其考据,不足为信。

大历四年(769)春,湖南军镇府自衡阳迁潭州(今湖南长沙),韦之晋充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等使,调潭州剌史,“委在方面,实参戎重,镇衡阳之一都,刺湘中之诸郡。”(常裒《国韦之晋御史大夫制》,《全唐文》卷四百十三)春夏间,李嘉祐在长安作《送樊兵曹潭州谒韦大夫》[7]诗。兵曹,即兵部,樊兵曹即兵部员外樊晃;韦大夫,即韦之晋,东晋韦穆的第十四代裔孙,韦陟族侄,韦坚族弟,杜甫与之为友。“修刺辕门里,多怜尔为亲”,韦之晋远在潭州镇军,不仅杜甫与之亲近而欲委倚于他,樊晃与之也有交通来往,这恐是樊晃五年后始编撰《杜工部小集》的侧证。韦之晋不久在军中暴卒,“秋七月己巳,以沣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可见,樊晃去潭州谒见韦之晋概是奉兵部之命前去问疾、杂请之事。兵部员外郎,秩从六品上。

前述《嘉定镇江志》卷十四“唐润州刺史”条载大历六年正月樊晃在任,同《全唐文》卷三七七之柳识《琴会记》文“大历六年,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赞皇公祗命朝于京阙。春正月,夕次朱方,刺史樊公称江月当轩,愿以卮酒侑胜……罢宴之后,赞皇顾润州曰……”。朱方即丹徒旧称,润州治所,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路经润州,约“刺史樊公”抚琴饮咏。《全唐诗》卷二四九皇甫冉有《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诗,卷二五零有《同樊润州游郡东山》诗。樊润州,即樊晃。皇甫冉省家养病,于大历五年卒于丹阳(即曲阿),皇甫冉与樊润州同游诗亦当在大历五年前后所作,《宋高僧传》言“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可为侧证。由此可见,樊晃移刺润州约在大历五年(770年),时已春秋七十。继皇甫冉后,杜甫于亦殁于此年冬。

结合上文刺汀州、润州时间,按三年铨选改注,樊晃大约于永泰二年(766)前后自汀州刺史迁度支、兵部员外。汀州虽属下州郡,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但樊晃能知人善任,荐擢林茂彦为别驾,说明他在刺史任上并不是庸禄无为。因何自秩正四品州刺迁从六品尚书省员外?其中原因蹊跷莫知。刺汀州历履或为简短,或有隐衷,樊晃在《杜工部小集序》序中避而不谈。度支员外,秩从六品上,掌判天下库藏钱帛出纳之事,颁其节制,而司其簿领。从户部度支员外调兵部员外,应该时间较短,在兵部任职时间约为永泰二年(766,十一月改元大历)至于四年(769)冬,五年春再擢升润州刺史。

芮挺章天宝三年编《国秀集》,收樊晃诗一首《南中感怀》:“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目录称樊为“前进士”。有关“前进士”说法涉及唐选举制度及繁琐的擢授过程,大体放榜谓之及第,而后便是谢恩(登门答拜主司)、期集(集于院省参拜众侍郎等)、过堂(拜见宰相)、关试(吏部员外试判两节,名始隶曹)、关宴(同年邀集宴会)、题名(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曲江会(游赏)等[8]。因此在关试后,及第举子方获得吏部铨选资格,始称“前进士”。吏部授以春关诰牒,及第举子才可以正式脱去麻衣(即释褐),故有诗云“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在接下来等待吏部铨选以授官职的三年“守选”期间,进士再试者,或判为拔萃于吏部,或就制举而中,方谓之“登科”。所以有“今年及第明年登科”的例子,“郭代云十八(年)擢第;其年冬,制(举)入高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以拔萃登科)。也就是说,及第而未“登科”者均称“前进士”。以此可知,樊晃在天宝三年(744年)前已进士及第。如果客居岭南是他及第后的省亲,“南路蹉跎客未回”是其守选期满的真实处境,那么是年十月应赴吏部参加冬集。由此原因,诗人对路途遥远、蹉跎不及十分焦急,对次年春天的“登科”充满了期盼,“十月先开岭上梅”一句,借梅花既已开放的物侯特征,把内心的焦虑、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天宝二年十月樊晃客居岭南,三年初国子学进士芮挺章[9]即撷其诗,那么樊晃及第时间是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这概是傅璇琮《唐宋文史论丛及其它》中考《全唐文》的楚冕为樊晃的依据。楚冕,开元时擢书判拔萃科。《全唐文》卷三九八载有其“对莱田不应税判”文,楚冕大约开元十三年前后及第,见后述樊光内容。天宝三年(744年)前樊晃已进士及第,如破格擢书判拔萃科则应是三年铨选期内事,那么及第时间应在天宝元年至或二年而不在开元中期,故楚冕亦非樊晃。时有河东人柳冕,为何独楚冕名形讹欤?

《新唐书·艺文志》卷六十:“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十卷,润州刺史樊晃集。”在大历五年润州刺史任上,杜甫殁于湘沅,樊晃闻听后十分悲痛。既为杜甫“常蓄东游之志,竟不就”而感慨,也因其诗作“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君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而激愤不平。同是作为诗人,与杜甫、皇甫冉、李嘉祐等诗人有旧,樊晃对杜甫诗作之成就非常褒赞和钦佩,并独具惠眼而识之,因而“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志类,分为六卷”(《杜工部小集序》),使之刊行于江左,发扬光大。因此樊晃成为收集和整理杜诗的第一人,为后人研究杜甫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唐代宗朝大历五年(770年)樊晃春秋约七十,近于致仕年龄。继润州刺史后,再无其官仕历履,说明他或卒于任上或致仕后,时间大约在八年(773)前后,非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所说德宗朝。



[1]《嘉定镇江志》为江苏镇江市的古地方志,乃宋朝史弥坚、大儒卢宪纂编。卢宪,字子章,浙江天台人。史弥坚(1166~1232),字固叔,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人,南宋宰相史浩幼子,他于嘉定六年(1213年)守镇江。嘉定志约纂于嘉定六年至九年之间。

[2]《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凡三十卷,宋代赞宁(919~1002)著。本书上接唐代道宣《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对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3]《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纮、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

[4]《全唐文》是清代官修的唐五代文章总集,一千卷。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

[5]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清代医家,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盐运使。富收藏,精金石之学。

[6]《“丹阳集”和盛唐润州籍诗人》,《镇江日报》文化周刊,2009年8月10日。

[7]王海霞《唐代“中兴高流”李嘉祐论稿》,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王定保《唐摭言》卷三。王定保(870~940),吴融之婿,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进士及第。

[9]芮挺章《国秀集》目录中自称为“国子进士”,明清校书人皆以为是国子监“太府学士”。其实不然,唐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只有广文馆学士以修进士业,可称“进士”(有别于举子及第后的进士)。虽广文馆天宝九年始置,之前实则属国子学。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