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文化研究 search

发布人:樊清周 时间:2015/07/20 周一 21:33

百年老匾与楹联漫记

樊清周

 HK)ZE$LSNC%BN1$@O(C)(Z5.png

百年老匾诉说沧桑故事;

六幅楹联倾注宗亲情缘。

我族百年老匾失而复得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因其经历的特殊性,仍时常在我脑海中荡波飞扬。为告慰先祖英灵,诚谢为回归做出贡献的志士仁人,谨将老匾荣耀沉浮和有关的楹联故事漫记于后,并此以飨所有关心回归的朋友和宗亲家门。

一、光华重现

时光追溯至甲午马年下浣某日晚饭后,我的好友G先生电话告知,他欲收藏一块老匾,说是樊氏家族的一块老物件,请我做个鉴定。该好友是县古玩行业商会会长、县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有着收藏的丰富经验。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脑海中也即刻浮现出我族老谱中关于匾的记载。放下电话,我便携老谱如约与其见面,以此拉开了百年老匾回归和围绕此事创作六幅楹联的序幕。

我族现居住地在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樊家村。止于当年,已建村372年。据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我先祖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徙居大梁老府门前,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御街。明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开封,我先祖“奉母避乱”,逃难至现居住地建村。数百年来,族人素有尊祖敬祖、承前后、和睦为邻、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民国十一年(1922)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记载,我村始迁祖“十世讳作舟,字济川……忠厚待人,施惠无念,远近称颂,故四乡赠有‘德被州里’(注)匾额一方”。老谱中虽有此记载,但并未有十世祖讳作舟公获匾的具体年限及相关情况。多少年来,家族中很少有人知其原委,匾的下落更是鲜为人知。

见面后,G先生和另外两位藏友向我介绍了他们见到匾的具体经过,并将当日下午拍摄的照片展示于我。经对照老谱,此匾与记录完全一致。其落款时间为宣统四年。宣统皇帝溥仪即位于1909年1月22日,退位于1912年2月12日,实际在位只有三年。匾上所落款的宣统四年应为1912年,即农历壬子年。按此推算,此匾已有103年的历史。G先生等三名藏友告知,当时匾存放在距我村西南约八公里的某场一小企业仓库内。因我是县古玩行业商会名誉会长、县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匾又是樊氏家族的老物件,所以,三人商定,必须让我做个鉴定,听取一下我的意见。

二、回归故里

这块老匾不仅是我族的一大珍宝,而且为研究清末民初豫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珍贵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其为何流落他处?怎样尽快促使其回归故里,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久,我向有关家门通报了老匾的去向。第二天,任村小学校长的堂弟来电话说,该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收归村有。因其背面平坦整洁,曾由村小学当做黑板之用,后被新的黑板代替,被置放于学校库房中,约2010年下半年失踪。有人误传为他以一万元私自售出。弟自执教以来,教管有方,耆老幼童无不称赞,当然不会做出这种事来。可是,因苦于找不到踪影,几年来,一直很无奈,但从未放弃寻找的机会。随即,我向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堂弟介绍了有关匾的信息,该堂弟不仅政绩显赫、威望甚高,而且处事果断。当时我们共同商议,困难再大,也要设法让老匾回归。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决定首先弄清现藏匾人相关情况,然后采取或请人代购、或直接追回、或请公安机关协助等多种方案。期间,G先生、Y先生等多位好友,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投入不少精力,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无私帮助。后经了解得知,现藏匾人系W村一异姓人小H,曾为小企业主,同我族处有较好关系。此时,任村支书的堂弟当机立断,同其电话联系,表示要使老匾回村。对方称,他是几年前在我村东沟中捡到的,可以无条件归还。当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离开家乡四年多的老匾顺利回归。

三、风采依旧

不久,我专程回老家亲眼目睹了传家宝的风采。虽历经百年风霜,她仍向我展示出当年的豪气、高古、儒雅,使我犹如看到了讳济川公及家族温、良、恭、俭、让和乐施好善的美好德行。当时映入我眼帘的是匾额中间雕刻漆制的“德被州里”四个大字凹凸分明,其外层的金黄烤漆虽大部分脱落,但显露出来的朱红色底漆依然厚重鲜明。整个匾额只有四周棱角部分黑色漆皮少有脱落和几道微弱裂缝。其尺度为200×100×0.3CM,两人用手搬动如铜铁之重。匾的上款即右侧用楷书刻有:“恭颂 济川樊老先生大人慈善睦邻”,中间“德被州里”四个标准的楷书大字仍然熠熠生辉,既敦厚又不失灵动。大字上方正中间雕刻“扶沟县印”四字篆书印章图形。其下方书写有三官庙及周围村庄20个姓氏近百位赠匾人姓名,除个别字略显模糊外,多数清晰可辨。匾的下款即左侧,用楷书分别刻有“四乡公立”及“大清宣统四年壬子孟春旦(注②)”两行16个字。细心拍照完毕,我对着匾额行注目礼,凝视着每一个字,感受她的灵气和博大精深,以示向讳济川公致以崇高敬意,诚谢他给后世子孙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祈求赋予我们更大福祉,更期望我族宗亲家门承继美德,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四、创作楹联

老匾回归之后,我们虽然未再追问丢失的来龙去脉,心中却百感交集。回忆起三个多月的追匾经过,我曾欲赋诗一首,以示纪念。但感到“德被州里”四字是一个很好的横披,遂觉得以创联为宜。同时,楹联与律诗相比,其平仄、对仗等虽然同样要求严格,但因其相对律诗字少句短,写起来速度快,可驾驭性更强。据此,我一连创作出六幅联来。首先,我根据宗亲家门的喜悦心情和弘扬传统美德、力促宗族振兴的举措和成效,并为感谢和记载挚友的无私相助,便于当日撰写出两幅。其一:“百载金匾还桑梓(注),重现华泽,四方赞颂;千秋望族衍谱牒,光前裕后,万古永昌。”其二:“内外携力挽手,寻旧珍奇宝,高朋情满洧水(注④)畔;城乡至诚同心,继先辈美德,奏凯唱红故园间。”创作完毕此两幅联原本即可划上句号,但却一发而不可收。第二天,我同堂弟议及此事时,一致认为,“德被州里”是我族的传家宝,丢失原因虽然不明,追匾过程也较复杂,但此藏匾人归还态度明朗,没有附加条件,且匾已回到家族怀抱,我们应该有博大胸怀,不再问及当时藏匾人得到的具体情况。为此,我撰写了第三幅联:“沧桑百年,尽录古今事;誉冠热土,放怀天地间。”第三天,我联想到该匾和几代教育工作者为精心培育幼苗做出的贡献,一时兴来,接着又撰写了两幅,即第四:“昔日高悬铺首(注),宗族添锦绣;今朝映照杏坛(注),幼树竟芳菲。”第五:“匾现雄姿辉盛世,庠(注)纳魁宝灿桐丘(注)。”撰写完以上五幅,又联想到当前党中央号召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深感到,“德被州里”同当前党和国家建设精神文明、加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相辅相成、完全一致的,同中华文化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为政以德”等如出一辙。全体樊氏家族都应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确保“德被州里”的美德世代传承。于是,第六幅联即刻在我脑海中跃出:“老匾尽含千古秀,懿德长占四时春”。

五、志后感言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二十五)。《周易》中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名言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深信,素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樊氏家族一定能够以史为鉴,以德载道,团结和影响更多的人,为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做出更大贡献。

乙未羊年仲春

 

注释:

①德被州里:美好德行覆盖四乡。州里即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

旦: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③桑梓:桑树和梓树是古代家宅旁常栽的树木。联中引申为家乡。

④洧水:扶沟境内双洎河之旧称。联中指扶沟县城。

⑤铺首:旧时衔门环的底座。铜制,作虎、螭 、龟、蛇等形。联中指大门。

⑥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因坛四周植杏,故称杏坛。联中指学校。

⑦庠:中国古代的学校。后人通释为乡学,以此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联中指我村小学。

⑧桐丘:扶沟之古称。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