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宗亲闲读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3/04/22 周一 18:20
 在今春的抗旱保春播行动中,全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因其发挥的重大作用而格外引人注目,并得到了省委书记骆惠宁同志的肯定。实施这一技术离不开一种叫“点播器”的农具。

  4月16日,记者在平安县采访时,看到了一种广受农民欢迎的新点播器。农科人员和农民们反映,使用这种点播器比使用传统点播器效率可提高一倍左右。而让人深感意外的是,它的发明者竟是平安县三合镇寺台村的一位残疾农民。

  当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在寺台村见到了发明者樊启升。他个子不高,粗粝的双手拄着拐杖,夹克衫和牛仔裤上沾满了油污,用一脸憨厚的微笑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樊启升从小腿有残疾,没读过一天书,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爱思考、爱琢磨的天性,从小就爱鼓捣各种东西。平时村里人的农具出了毛病,拿到他这里,他总能给修好,甚至连修理电视机也不在话下。有感于他的能干,曾有村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启升恐怕连手扶拖拉机都能造得出哩。”长大成人后,他在村里经营着一间不大的农机具加工修理铺。

  2009年春天,农业部门推广全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给村里发放了700把点播器。村民们发现,这种点播器在干土中使用尚可,但在湿土中使用时,土壤很容易粘在内壁上,要时不时停下来用木棍敲击才能掉,既影响劳动效率又容易损坏点播器。

  看到这一幕,樊启升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改良点播器,让大家用起来更方便。樊启升把传统点播器惟一的长柄改成一个类似火钳子的东西,有两个既可以分开,又可以并拢的柄;长柄下端用来取土的“小桶”则被“剖”成左右两瓣,并分别连在“火钳子”的左右两个柄的下端。“火钳子”并拢,“小桶”成形,则可取土,点种上洋芋后,“火钳子”打开,“小桶”的左右两瓣分开,土壤轻松掉出,就可进行回填。此外,几个小小的排气孔、取土桶上大下小的外形设计都可看出樊启升的匠心所在。

  村民们很快发现,樊启升发明的新点播器使用起来十分轻松省力,纷纷到他家里借用,并照此加工。这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安明昌听说此事,也到樊启升家去看新点播器。

  “当时我的心里直打鼓,以为改了点播器要挨骂呢。听安技术员看后一个劲地直说好,我才放下心来。”樊启升的母亲告诉记者。

  很快,这一新型点播器的制作方法在平安各乡镇传播开来,甚至还传播到海东地区别的县。但让樊启升忧心的是,很多地方生产的新型点播器在细节上做得不到位,影响了使用效果。

  “使用新型点播器,一人一天能点播1亩地,是使用传统点播器的两倍。樊启升发明的新点播器实话好!”村民马本英在地里给记者示范讲解点播器的用法时赞不绝口。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