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宗亲闲读 search

发布人:樊哲祥 时间:2015/04/14 周二 14:05

白土,以白翟(狄)之而名。不过,汉之白土县地望历来有争议《汉书·地理志》载:“白土,圜水出西,东入河。”圜当作圁,音银。《水经注·河水》描述更具体:“(黄河)又南过西河阳县东。……水出上郡白土县谷,东迳其县南。……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神衔)水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入于水又东,迳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圁水出白土之西圁谷,对于圁水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元一统志》云:“无定河即水。”《明一统志》谓奢延水一名圁水。《清一统志》谓秃尾河就是圁水。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图》亦将秃尾河标为圁水;近人谭其骧、史念海均沿此说。郑樵《通志》:“莜麦河即无定河上游,自怀远出塞后复合塞外水,由波罗堡入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依据《清会典图》认为“水,源出陕西靖边县,为莜麦河,东北流出边城,复折东入怀远(今横山县)为归水。又东北出边入鄂尔多斯。《明一统志》所说的奢延水实际上就是无定河;《清会典图》的莜麦河实际上就是无定河上游,“归水”也是无定河在横山县境内的别名。近来史念海还有窟野河上游(今神木县西北)一说。神衔山即今榆林榆阳区古庙梁,在上郡白土县南,古神衔水出之

今从“秃尾河”之说。圁水源于神木县瑶镇西北的公泊海子(宫泊沟、公泊沟,与圪(谷)丑沟汇流后称为秃尾河圁水过白土县南,东至长城故塞神衔汇合,中下游则是西河郡的鸿门、圁阳、圁阴等县,可见汉之白土县在秦故塞外,处于今神木县西、榆林市以北(原榆林县)地与东边塞内的鸿门县接壤,大体地域属今神木县

再回头看“出从幽谷,迁于乔木”、“出谷迁兮。幽谷,系水舂河漕、丘陵壑谷,俗名“沟、圪”顺水势而下,沿河出谷,直抵中州洛阳。

关于樊玮先祖的身份,大概有内地移民、屯田士卒,或者是令、长内郡官吏三种可能性,以下逐一辨晰。

永初至永和年间,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势盛,诸种大为寇掠北地、上郡。安帝永初五年(111 年),羌既转盛,郡吏不欲战,争相内徙,征伐转运委输之供应不足,府帑空竭上郡徙衙今陕西白水县边塞被强制内徙以避寇难,“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刘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顺帝永建四年(129 年),诸羌降服,复安定、北地、上郡三郡,“使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候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遂令安定、北地、上郡及陇西、金城常储谷粟,令周数年。”(《后汉书·西羌传》)这次归复郡县,边民复归旧土,加强了上郡屯田戌边的力量,既保证郡县边塞有重兵驻守,以备应战,又避免远途运输,就地解决军需口粮。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农业垦殖,以实现“常储谷粟,令周数年”的战备目标直到永和五年(140年)且冻、傅难种羌等遂反叛上郡居夏阳(今陕西韩城,从此郡治再也没有回到圁水之畔

按汉制,户籍管理与土地赋役有着密切的联人口征调赋役即便是“被河灾,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只有在“令饥民得流”的前提下,贫民才能允许成为“流民”而就食异地,因此实边的徙民、官吏等不得随意内徙,有一例为证杨仆,宜阳人(今新安县境内),“南越反,拜为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但是他“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史记·酷吏传》)。函谷关以西,原秦雍戎狄之地,风俗杂错,杨仆愿以家产敷国用度而乞徙关东之符。武帝不允,元鼎三年前112年徙函谷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宁可移关也不许其内徙。以此可见上郡边民复归旧地,同样是户籍与土地赋役相关,戌卒官吏等一并返居。

以此事实可见,无论治、郡吏来回迁徙至何处,按前面的履历简述,永和五年时樊玮父母及宗应均留在了白土县故地,才有身居“要荒、戎陵侧陋”,以及“(当)以弱■(劣),归于邦族之说,而他也正诞生于这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再看察举制度。汉和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太尉丁鸿?~94年与司空刘方谏言,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和帝从之至顺帝、灵帝察举的典制相去大抵也不甚远。灵帝虽有损,但州牧郡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一如旧制,应该是大体实情。《汉书·地理志》上郡条下元始二年(2年)属县23个而在《后汉书》上郡条下永和五年(140年)却只剩下10个属县,一大批县治都神秘消失,且户数也10.4万户锐减至5169户,人口由60.7万减至不足3万人。因此可以推测,至灵帝光和三年(180年)樊玮以廉选入仕时,因黄巾大乱,羌胡大掠,上郡察举人数三岁只有一人!这人口锐减、民生凋弊的情况无疑说明,其时郡已不大可能维系着传统的“乡举里选”清流正途壅塞不通,渐已荒废。出身贫贱边民、戌边士卒子弟,而不是依托权门依靠州郡辟除或公卿牧守,樊玮能入仕。灵帝“越次擢授诏”恰如其实,卿举之,除议郎

简言之,樊玮中原徙官吏之子弟或属官。只有如此,他才可以声称得在中州,尸素食禄”,“明公命讙,得以■(延)足”,进而“封侯食邑,传子孙兮”。从其祈愿碑文中表达的感恩报应及宗教术数,可以得到侧面的印证。

按旧制,孝廉取仕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颜师古曰:“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对举为孝廉考试经术。因此,被举孝廉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此即樊玮来自中原官属而非边民、戌边士卒子弟的依据,而且服膺儒学之实两汉以研习经学、方术入仕之风气十分契合。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