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樊人樊事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6/07/30 周六 13:04


  “我今年86岁,一个庄稼汉,天天干活儿,年轻时学铁匠,1958年开始在公社的铁匠铺做锉。”每逢周二,大城县红木大集上都会出现一个骑电动三轮车卖锉的老人。停好车,老人从车上搬下沉甸甸的几袋锉,小心翼翼拿出来摆好,静静地等候顾客。老人名叫樊桂良,家住大城县樊良村,是个会做锉的巧手铁匠,虽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尽管从没上过学,却坚持自学写字,每天读书看报,晚年生活怡然自乐。


  “锉分钢锉和木锉,过去‘铁木两匠’都离不开锉,我主要做钢锉,当时在大城我做的锉数一数二,到现在做锉的家什我都留着呢。”说起做锉这一门手艺,老人如数家珍,兴致勃勃展示起精心收藏的风箱、剁子、锉坯等整套工具,样样俱全,用老人的话说,如果有盘炉,现在点火就能干活了。


  手工做锉看起来就是敲敲打打,很简单,其实不然。樊桂良介绍说,在加工时要求锉坯铲干净,扶剁子的手要稳,大锤力道要均匀,剁子在锉坯上移动的尺寸要准确。一把锉的纹路有几百道,如果有一道做的深浅不一,或者间距不对,就是不合格产品,需要返工,所以手工做锉,不仅要求力气,还要动脑子,讲悟性。


  樊桂良说,做锉时,夏天气温高,人要守在炉火旁给锉坯退火、淬火,脸、胳膊和胸口被烤的不知褪下几层皮;冬天是半身迎着火焰,半身对着寒风,冷热交加,这种巨大的温差不是常人能受得了的。然而,抡锤剁锉,看似粗活,却是细活。


  “以前做锉师傅要求很严,尤其是剁锉的剁子要经常磨,否则挨师傅骂。现在都是机器加工,产量虽高但不如手工做的耐用,因为机器上的剁子都是到了一定时间才换或者拿下来磨,而手工做锉的剁子随时都要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大城宝德风、正德发、红日等厂家都用樊桂良做的锉。樊桂良说,钢锉分板锉、方锉、圆锉、三角锉和半圆锉五种,手艺好的铁匠这五种锉都能熟练做出来,一天能做十几把。


  “现在喜欢手工工艺的人越来越多了,可会手工做锉的手艺人却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失传。机器做锉,产量高,人受罪少,这说明社会在进步,但是,作为一个手艺人,不能眼看着老手艺从我手里失传。”为此,樊桂良做通了两个儿子的思想工作,目前,他的两个儿子已经掌握了手工做锉的全部技巧和方法,虽然不生产,但为手工锉的传承留下了一脉香火。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