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宗亲闲读 search

发布人:樊光湘 时间:2017/03/30 周四 21:17

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文化自信——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2017-03-30 17:20:4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特稿:抗日战争时期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启示2017-03-30 16:01:06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作者:中共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樊光湘浏览次数:104

    内容提要、关键词: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抗日战争时期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启示,深刻挖掘其军事文化内涵,对于弘扬抗战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及打造青州抗战文化品牌旅游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理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不断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为实现转型发展、追赶超越汇聚强大正能量。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展示爱国抗日将士同仇敌忾的英勇事迹;抢救和保存中国抗战文化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遗产,弘扬抗战精神。笔者结合掌握的资料,加以考证,编写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启示》一文,还原再现70年前的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了抗日战争胜利,在舆论、理论、智力、知识等方面为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持的历史片段,以展示青州地区抗战时期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事迹,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回顾历史,不忘历史,鼓舞斗志,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史中的重要一页,其中不乏可供今日借鉴的历史经验。今天,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全面爆发8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但纪念70年前的那场艰难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还有70年前的抗日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了抗日战争胜利,在舆论、理论、智力、知识等方面为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持。现在,是让记忆回归,让荣耀回归的时候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退,华北大片国土沦陷。1938年1月9日,日军占领益都城。恢复了“青州道道尹公署”,汉奸方永昌重任“道尹”(3月5日,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分划为4个道公署和2个市公署,其中鲁南道,方永昌任“道尹”,设公署于益都),成立“益都县公署”,汉奸丁逊斋重任“知县”。又先后在胶济铁路沿线和朱良、口埠、郑母、赤涧、大尹等村镇设立据点,建立“爱护村”,发“良民证”,成立“新民会”,进行奴化宣传。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在铁路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田庄惨案”,伤亡近百人;在城北连续“扫荡”朱鹿、良孟、段村一带,给人民造成严重损失。1938年10月,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共苏鲁皖边区省委决定,将原中共清河特委辖区以胶济铁路为界划分为两个战略区域,铁路以南地区隶属中共淄博特委,铁路以北地区仍属中共清河特委领导。区划调整后,分属两个战略区域的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中共党组织在领导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抗战、大力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极其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在艰苦激烈的战争环境里,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部教育活动,为胶东、清河、鲁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抗战的中坚骨干和后备力量,充分发挥了青州在山东抗战的战略支点作用,为夺取抗日战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支撑;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文化宣传和教育建设和干部教育,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抗日战争时期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实践    

(一)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1.提高干部文化素质,适应游击战争需要   

 为了坚持敌后抗战,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的抗日干部,去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首先大力发展干部教育。一方面派工农出身的干部赴外地学习,有的去延安“抗大”或分校,有的去省委岸堤干校,学习政治理论、游击战争的战略技术原则和文化知识,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军政素质;一方面吸收大量的知识分子入党,并把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党员分配到党政军各级各层工作,使军队和政府机关成为有文化的团体。同时,为了尽快恢复教育事业,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于1938年6月,先后举办三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后又组织“四边县乡村教育工作团”,在东朱鹿村举办为期半月的乡教团训练班,参加受训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原来的任职教师,其次是思想进步的知识青年,共300余人。训练班结束后,一部分学员到部队任干部做抗日工作;一部分分赴农村宣传发动,协助各村恢复小学和夜校,并建立儿童团、姊妹团、乡教团,还组织力量编印抗日课本,编唱抗日歌曲,编演救亡剧目。从1940年开始,推广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的经验,普遍开始进行在职干部的教育,通过开办各类干部训练班,在不长的时间内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和其他各类专业干部,保证了部队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在抗日战争期间,因为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组织重视,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进展较快,建立健全了宣传机构和培养了不少宣传干部,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宣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名著,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念。开办了多种党内或党外积极分子训练班,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丰富了党员的斗争经验。在进行抗日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共产党员党性教育、气节教育和政策教育。规定机关干部必须读《论持久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联共(布)党史》等几本书。这几本书是武装党员干部的强大思想武器,经过阅读、辅导,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德,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党员好干部。加强了气节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在生死关头,不妥协,不投降,坚定革命意志,不屈不挠,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加强政策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法令编成教材,通俗易懂地介绍到基层支部,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2.开办中小学校   

 按照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的要求,根据地还在各村开办中小学校。在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根据地,自1938年开始到1940年春天,四边县行政办事处抗日民主政府就在紧张战斗的缝隙中恢复整顿根据地内各村原有小学教育,先后办起了阳河、南星落、北星落、史家、东朱鹿等多处抗日小学。不到三年时间,抗日小学已有百余处,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各村抗日小学,规模不一,学生多少不同,多有l一2名教师任教,经常结合农会干部动员学生到校学习。1940年,中共益寿县委和益北行署建立后,又在许王庄建立了益北高级小学,当年招生1个班50人,集中培养具有初级小学程度的各村儿童团骨干。   

 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启发儿童民主意识,训练儿童抗战技能,增进儿童基本知识,提高儿童学习能力,养成儿童劳动习惯,启发儿童生产热忱,培养儿童服务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场地和桌椅,师生们因陋就简;没有教室,就利用寺庙、祠堂或者借用大户人家的房子;没有课桌,就用腿垫着写字;没有教具,就自己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当时,日本人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奴化教育,强令各村学校学习日本课本。为了应对日伪检查,许多学校都准备了两套课本。一套是抗日课本,一套是日伪县政府发的课本。实际上日伪课本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日本鬼子检查的。平时学习抗日课本,进行抗日教育,遇到日伪检查时,就念日伪县政府发的课本来应对。有的教师用抗日课本讲课,被日伪检查发现后,被当场打死。从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日军在青州地区连续推行了五次 “治安强化运动”。为了应对日伪军的突然袭击和扫荡,很多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荒郊地,树荫下也成了教室,上课时集中听课,下课后分组到群众家中自习、住宿。那时,干部教师通用,课堂上是教员,下课后深入群众中去帮助开展中心工作。尤其在1939年以后,师生对社会各项中心工作配合得很好,师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文艺宣传等。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各村小学学生积极站岗放哨、查路案、送信、呼口号等。在拥军支前方面,教师积极参加抬担架,支援抗日战争,高小学生抬担架,慰问负伤战士,踊跃报名参军。    

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师生艰苦自励,奋发向上,为党和政府输送了大批干部,有的学校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比如东朱鹿村抗日小学,周围几十里地远的学生踊跃前去报名。   

 3.发展抗日宣传教育,教育民众   

 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农村,文化教育极不发达。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加强民族意识教育,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把扫除群众中、特别是青壮年中的文盲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在宣传方面,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各区还根据形势的需要,组成一些宣传队深入各地开展宣传工作,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推动了铁路以北青州地区的抗战事业。   

 在教育方面,主要是利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学、夜校、识字班,开展扫盲运动。各村普遍设识字牌、识字岗,并利用小先生形式,教学识字,抗日教育十分活跃。    发展抗日宣传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文盲,提高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民众的文化水平。铁路以北青州地区的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极其稀少。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根据地人口的百分之一。大量文盲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抗日政策的宣传与贯彻。   

 另一个目标就是注重培养民众的民族与国家意识,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坚定民众参加抗战的决心。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给民众灌输中共所主张的意识形态,通过民众熟悉的事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政治目的。  

  4、兴办文化社团  

  在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根据地内兴办了各种形式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以宣传抗日为主的文化社团,先后有大马宋村子弟班、小营村业余京剧团、桃圆俱乐部……等等,这些社团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在根据地群众中开展文化联络和文艺宣传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一是进行民族教育,注意培养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提高工人、农民、妇女、儿童的抗战热情。二是进行民主教育,注意培养广大群众的民主思想,实现民主政治。三是进行科学教育,注重教育广大群众树立科学思想,发扬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技术,培养科学的工作方法,使根据地的群众在娱乐中接受了形象的多方面的抗日教育,起到了同心同德共同抗日的作用。   

 5.新闻出版   

 在文化教育建设中,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各部队、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积极创办了油印和铅印的各类报纸、杂志,印刷出版了多种书籍。通过这些印刷品将国内外战况、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进行了传播。据统计,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政治部出版了《挺进报》、《战士园地》等,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还有油印小报10多种。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各类报刊、杂志,内容丰富,文字简洁,时效性强,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在被敌人分割包围的艰苦环境中,为坚定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激励和鼓舞抗战士气,揭露敌人的残暴罪行和分化瓦解日伪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以南青州地区文化宣传与教育工作日新月异 

   1.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团体是活跃在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主力军。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铁路以南青州地区西南山区抗日根据地文协组织、孩子剧团和戏剧表演剧团——玉庆班。   

 文协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一切文化力量,推动人民参加抗战和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艺。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向工农兵群众,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大批反映战争现实,讴歌根据地建设、揭露敌人罪行的诗歌、戏剧、报告文学和小说。抗战文艺对激励军民的抗日斗争,揭露和瓦解敌人,以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孩子剧团和戏剧表演剧团——玉庆班设戏剧组、歌曲组、舞蹈组、标语组、美术组、道具管理组。主要是在根据地内利用节日或集会进行以抗日内容为主的宣传演出,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戏曲、歌曲、舞蹈、话剧等,内容都是结合当时的形势创作的,演出的话剧主要有《电线杆》、《理发店》、《纺线车》、《八路军跳崖壮士》、《放下你的鞭子》等;演唱的歌曲主要有《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舞蹈形式有叮当舞、儿童舞、农夫舞等,再现了日军烧杀掠抢、欺侮妇女、填人入井等残暴行径,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战激情。   

 同时孩子剧团和戏剧表演剧团——玉庆班还配合地方政府和县、区基干武装加强宣传攻势,用石灰和红土涂写标语口号。使根据地群众在娱乐中接受到了形象的抗日教育,活跃了根据地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改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某些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2.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工作在抗战初期就相当活跃。1938年3月,“淄河流域抗日联军办事处”和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成立后,创办了党刊《淄河周报》。1941年7月,隶属中共鲁中区党委,辖益都、临朐、淄川、博山、昌乐、安丘、潍县等县党组织的中共益临工委在益都县孙家岭建立后,创办工委机关报,定名为《卸石山下》。这些党报党刊的创建和发行,对于指导铁路以南青州地区的抗日斗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密切群众关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党的各级宣传部门还组织翻印和编印了许多重要理论著作、政治理论教材、时事教育读物及大量宣传品。如翻印发行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与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编辑出版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与阶级斗争》、《游击战》、《时事教育讲话》、《党的基本知识读本》、《党的建设》、《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等小册子,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理论和工作水平。  

  3.教育工作   

 铁路以南青州地区中共党组织积极举办各种政治训练班,大力开展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培养抗战人才。  

  (1)干部培训  

  铁路以南青州地区中共党组织自1939年12月起,多次举办抗日军政干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训练班,组织学习中央文件和上级的有关指示,学习抗日理论、统一战线、游击战争、群众工作、军事知识等对敌斗争的多方面知识,向他们进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谁养活谁”的阶级教育,使抗日军政干部和各县、办事处干部及区、乡、村的农、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增长了才干。同时,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和中小学教员。   

 (2)学校教育  

  自1941年起,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拨付专款,抽调教师,大力支持创办农村小学。先后办有长秋村抗日小学、仁河区朱崖村抗日小学等。同时,恢复、扩建了上庄、窦家崖等多处中小学校,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对抗日军人子弟、贫苦儿童、敌占区的青少年实行公费教育。   

 小学课本多为四县联合办事处编印,内容包括民族教育、阶级教育、生产教育、纪律教育等。学校不仅组织学生学习,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如配合民兵站岗、放哨、送信、查路条、慰劳部队等。培养了儿童正直、勇敢、互助的精神和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为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3)民众教育  

 在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铁路以南青州地区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还积极兴办民众教育,形成了全民性学文化热潮。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冬学、夜校、识字班及俱乐部、剧团等,其中以冬学运动为主。   

 冬学运动首先在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兴起。1941年秋,四县联合办事处党政领导就布置了冬学工作,组织群众学习文化,宣传减租减息和实行合理负担的政策,调动群众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1942年入冬后,四县联合办事处所属村都办起了冬学,约500处,实行“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不学”的办学原则,既不耽误生产劳动,又给成年男女各种受教育的机会,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1943年冬,冬学运动由四县联合办事处扩展到中共青州工委领导的青州城区等地,冬学运动广泛开展起来。据统计,四县联合办事处和中共青州工委领导的青州城区等地约5万名青壮年男女参加了学习。有些是全家人入冬学,老幼互帮互学,情景感人。农民群众白天劳动,晚上学习,生产和学习相结合,既提高了思想觉悟,又促进了生产。 1944年,鲁中行署下达了关于冬学运动的指示信,提出“利用冬学运动形式,广泛开展成人教育,打下今后成人教育的基础”,使冬学运动的发展更为迅猛,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冬学运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农、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建立健全。  

  抗日战争时期,青州各县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深入持久地宣传了抗战,及时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和根据地各项建设;广泛地宣传了马列主义,培养起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及时培养了抗战急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培养了大批干部;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思想水平,改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某些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为抗日救国、社会进步培育了大批人才,为建设新民主主义农村,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抗日战争时期青州地区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经验  

  1.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抗战时期青州地区各县党委非常重视根据地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抗战时期青州地区各级政府建立后,在政府中都设有文化委员会或文化委员 (个别区或乡也称宣传委员 ),统一管理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指导根据地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不断发表一些指导性文章。组织指导学习中央文件和上级的有关指示,学习抗日理论、统一战线、游击战争、群众工作、军事知识等对敌斗争的多方面知识,向他们进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谁养活谁”的阶级教育,使抗日军政干部和各县、办事处干部及区、乡、村的农、青、妇等群团组织负责人增长了才干。同时,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和中小学教员。  

  2.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宣传引导群众、动员激励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庄严职责,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只有以争取人心、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我们的抗战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个月,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结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经验,也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级党委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使命,始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毫不含糊地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特别创办了党内刊物:如1938年3月,“淄河流域抗日联军办事处”和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成立后,创办了党刊《淄河周报》;1941年7月,隶属中共鲁中区党委,辖益都、临朐、淄川、博山、昌乐、安丘、潍县等县党组织的中共益临工委在益都县孙家岭建立后,创办的工委机关报——《卸石山下》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政治部出版了《挺进报》、《战士园地》等,专门教育战士、党员和党的干部认识马列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在铁路以南青州地区中共党组织自1939年12月起,多次举办抗日军政干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训练班,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于1938年6月,先后举办三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后又组织“四边县乡村教育工作团”,在东朱鹿村举办为期半月的乡教团训练班,他们始终自觉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当时开办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面临的困难是:前方战斗频繁、干部亟待补充,而提高干部的素质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为了培养文武双全、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干部,根据“少而精”的原则,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对军事、政治、文化三方面教学时间统筹安排,其中政治教育占了首要地位。 

   3.始终坚持民族精神教育主旋律    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中突出了民族精神教育这个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其中。铁路以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规定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宣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名著,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念。开办了多种党内或党外积极分子训练班,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丰富了党员的斗争经验。在进行抗日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共产党员党性教育、气节教育和政策教育。规定机关干部必须读《论持久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联共(布)党史》等几本书。这几本书是武装党员干部的强大思想武器,经过阅读、辅导,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品德,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党员好干部。加强了气节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在生死关头,不妥协,不投降,坚定革命意志,不屈不挠,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加强政策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法令编成教材,通俗易懂地介绍到基层支部,使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铁路以南青州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组织规定在教育内容上,应侧重抗战热诚及民族意识的提高,以培养适合抗战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广大农村中,要从各方面发动、团结广大群众,培养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忠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干部,参加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抗战大业。在宣传方面,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各区还根据形势的需要,组成一些宣传队深入各地开展宣传工作,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推动了铁路以南青州地区的抗战事业。

    4.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始终不变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党和人民好比鱼和水、种子和大地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种子离不开大地。党只有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面对全面抗战的艰巨任务,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级党委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只有“依靠人民,坚决的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要实现抗战的伟大胜利,党只能靠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利益,更好的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  

  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和广大军民创作出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如《壮行歌》《劝军歌》《送哥哥上前线》《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内容丰富,从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提取素材,非常贴近革命斗争的现实,并且易学、易唱、易懂、易记,具体、形象、生动、简洁明快,具有大众化、地方化、口语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英雄顽强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级党委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为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淄河周报》、《卸石山下》和《挺进报》、《战士园地》等从创办日直至抗战结束,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坚持了7年多。从纸张、刻写、油墨、印刷、排版、发行等很多方面看,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制到精美、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办报人无数的心血和智慧。他们要与环境作斗争,敌人的不断“扫荡”,顽军的多次进攻,常常给办报以不可想象的困难。他们还要同物质条件作斗争,没有纸,没有油墨,没有机子,没有各种的必需品,往往需要采用军事力量来保障这些必需品的获得。 

   抗日军政训练班初建时无校舍、无桌凳,住的是老百姓的民房,上课或在村头打谷场上,或在荒郊地,树荫下。夜晚学员们点着油灯在民房里整理笔记或开展讨论,他们把背包当凳子,把膝盖当桌子,把染料当墨水。 

   (二)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不仅对抗战时期青州地区抗日斗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建国后青州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做了积极的探索。它的经验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对于我们当代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1.必须增强文化宣传和教育建设的责任感。近些年来,我市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自觉意识,对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在推动全市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先进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滞后,主要表现为优秀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体制机制不活,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薄弱的现实文化产业不成比例,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凝聚起磅礴力量。只有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才有灵魂和方向。坚持用宣讲活动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要会议精神、重大理论热点问题和重要政策决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推动理论普及工作落到实处,就能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做到与党中央政治上同心、情感上认同、行动上同步,推动全党凝聚起团结一心、励精图治的强大正能量。为此,我们要从党的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要正确理解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精髓与要义。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要真切地表现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声,透彻地体悟和表现时代精神本质,培育优良的民族精神。要拒绝消费性、娱乐性文化陷阱,承担起文化作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宣传和教育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新局面。   

 2.必须坚持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之“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始终保持真挚的百姓情怀,培育真实而诚挚的群众感情,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推动工作贴近实际,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到工人的车间、百姓的饭桌,真切体验群众的劳作和生活, 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才能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不断从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现有文化形式进行体制化、产业化的建设与革新。 

   近年来,青州市坚持以建设经济文化强市为目标,全力打响“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有效激活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为文化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全市过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有17个,其中过30亿元项目5个、过100亿元项目2个,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全市形成了书画艺术城、宋城、大明衡王城、泰丰书画古玩城等5个专业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超5000人,年经营额10亿元以上,并发展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新模式,传保并重,激发非遗保护新活力,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坚持“文旅结合、传保并重”的原则,围绕“一村、两园、三城、四街”打造文旅结合十大平台,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演、交流互动,实现活态传承;设立3个潍坊市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6个潍坊市级传习所、15个青州市级传习所,组织开展项目培训和授徒传艺,以师承的形式选择、培养新的传承人,保障优秀和濒危项目得以薪火相传;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示,已收集非遗展品3860余件;目前,已挖掘整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9项、潍坊市级37项,非遗文化研究传承人才达到2000多人,非遗保护模式先后被评为2013年省文化创新奖、2014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另外,书法、杂技、唢呐、泥塑、麦草画、宫灯制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专业镇街道村,让传统文化穿越时空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3.必须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为了群众、服务群众,是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必须贴近社会建设的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从日益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中得到创作的源泉,创作出具有特色、有影响、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文化作品,增强文化产品的生命力、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市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4.必须坚持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要坚持民生导向,就是要人人参与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好人民的精神家园,需要全民参与,全民贡献智慧和力量。文化不应该是阳春白雪,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象牙塔文化,而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民生文化、惠民文化。我们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高起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推进各级文化站建设和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为人民群众建起一座座“知识库”,一个个“加油站”。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活水源头,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文化只有来源于群众,根植于群众,让广大民众个个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满足民生之需。   

 5.必须加强和改进全市各级党组织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进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在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历史机遇面前,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加强公共财政投入,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青州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宣传好教育工作是青州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州人民为抗日战争时期青州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永载中国革命史册,值得永久纪念。 

   参考文献: 

   (1)《中共青州地方史》(第一卷1925-1949)(308千字)樊光湘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中共青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9)(500千字),樊光湘、杨朝晖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青州抗战专辑》(306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4)《云门抗日烽火》(155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5)《青州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765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6)《青州人在抗日战场上》(530千字),樊光湘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作者:樊光湘,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会员、潍坊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成员、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副团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青州市委宣讲团成员、中共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