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樊人樊事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6/07/30 周六 13:10

【中国机床商务网 机床人才】高速旋转的数控机床,刀具在合金块上起起落落,冷却液轻轻冲走了金属屑……
  
  蹲守在机床前,樊丽兵心中很忐忑。他知道,这批材料非常特殊,加工的产品将用于某型军用无人机,客户都是按照1:1供给材料。这就意味着一块毛坯材料,就必须生产一件合格品。
  

 
  这个零部件需要在椅子面大小的金属板上,从正反两面掏出20多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孔洞。大的有手掌大,但是底面厚度仅有0.5毫米。如此薄底,工序安排必须科学合理,否则,就会对之前的加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伤,导致前功尽弃。
  
  究竟先加工哪一面、哪一个孔?樊丽兵的过人之处在于,图纸上的线条,在他眼里能重新组合、立体呈现。他总能第一个设想出加工工序。这次也是如此,他提出7步走的加工方案,梳理清了20多个孔洞的加工次序。
  
  工序的安排和加工材料特性密不可分。这种新材料,樊丽兵是头一次接触。材料特性如何,仅靠厂家提供的一些参数,远不足以上手加工。
  
  没有捷径,只能一次次地尝试加工。樊丽兵一边调试刀具的几何角度、转速,一边设定切削速度、深度,从去除边角料做起,一点一点地感知这种材料的软硬度。他不仅眼看刀具的走线、紧盯飞溅的金属屑,还耳听切削声音、判断材料是否变形……就这样,樊丽兵摸透了这种新材料的各项加工参数。
  
  多年的经验让樊丽兵对20多种材料的特性了然于胸。凭着对材料特性的感知,他常常在一两次的尝试后,就能为新产品设计一套完整加工工序和参数。这样,工友们按照他设计的工序和参数进行批量化生产就容易多了。
  
  他曾用12道工序,加工出别人用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的产品。每减少一道工序,就意味着成品率越高,正负公差越小。工友们说,樊师傅总能化繁为简,他的加工简单直接,又省时省力。
  
  樊丽兵对材料的烂熟程度,还体现在对毛坯的装卡固定上。装卡时,如果施加的压力过大,会压伤材料;力度过小,毛坯会在高速刀具冲击下移位,精度不合格。这毫厘之间的把握,没法测量,全靠经验来判断,而樊丽兵总能凭借直觉,将毛坯精确无误地加工出来。
  
  以上述新材料毛坯加工为例,樊丽兵为7道加工工序设计出7种不同的装卡办法。便捷的工装装卡及夹具设计,使得这个新材料零部件加工周期由原定的两个月缩短到一个月。
  
  多年来,樊丽兵制作了上百件构思精巧、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装卡夹具。在他的精心摆弄下,一件件装卡夹具仿佛变成了“十八般兵器”,总是将毛坯变成第一个精密零部件。
  
  于是,遇到最难、最急的活,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近年来,厂里80%以上的精密零部件,首件成品合格品,都是由他加工的。
  
  让产品从图纸走下来后,樊丽兵还需要用许多把刀在数控机床上精心加工。上述无人机的关键零部件,就需要24把刀来加工。他最多时曾用34把刀加工一个产品。
  
  樊丽兵还有一个让工友佩服的小绝活,每次装卡刀具,就那么几下,就可以做到在刀具旋转开动后,不会摆动。而别人则需要多次调试。对加工一个需要更换刀具二三十次的部件来说,省下的时间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也降低了加工出错的几率。
  
  樊丽兵曾加工过一个肥皂盒大小的镂空零件,是由三个小长方块组成,相互之间通过不足5毫米金属线条连接,上面遍布了大小49个孔洞,在整块合金上切削而成的。有的面,因为有阻挡,需要经过两道工序,两刀下去才能完成。
  
  如何确保一个平面度?樊丽兵说:一样的程序,产品的精度有差距,秘密就在刀具。在我的感觉中,数控加工中心就像赛车,就是路上再小的石块,也能通过方向盘传导在自己的手上。当我与机床同呼吸,通过眼看、耳听,我就能感知刀锋走线是否流畅,随时调整程序参数,精准控制指挥刀具。
  
  樊丽兵所在的大众机械厂,是新中国“一五”期间所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工厂曾经困难重重,十年前还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了政策性破产名单。
  
  樊丽兵认识深刻,工厂之短在技术实力上。于是,他从装配岗位主动申请到加工岗位。面对一窍不通的机床操作、编程设计,他没日没夜地学习、实践。厂里房顶漏雨,他就在机床上顶块塑料布,趴在机床前琢磨。虽然樊丽兵也茫然过、无助过,但练得一技傍身的决心从没动摇过,最终成就了他“三晋技术能手”的美誉。
  
  在以樊丽兵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工人的努力下,大众机械厂最终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在军用火控指挥控制系统、军用电子产品等的生产上,具备了一定实力。去年,在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式上,多个装备方队都配备了大众机械厂的产品。
  
  “上有预警机,下有潜艇,都有我一手打造的零部件,我非常非常自豪……”樊丽兵很庆幸自己的坚守。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