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讯 图为:樊明武院士和刘开锋(右)在车间。 (资料照片)
记者 邓洪涛 实习生 胡迎花
早春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生机盎然,郁郁葱葱。
去年夏天起,刘开锋在西校区九栋一间办公室,读外文文献、赶写博士论文。
距刘开锋办公室不远的实验室里,有一台国内唯一的新型回旋加速器,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率科研团队研发的最新科技成果。
刘开锋,华中科技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樊院士的高足。
樊院士告诉记者,刘开锋非常优秀,“在工厂当了一年多工人,为新型回旋加速器研制立了首功。”
博士生是怎么当了工人的?
企业的尴尬
事情还得从3年前说起。癌症早期诊断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樊院士新研制的回旋加速器能产生一种高能量离子束,其生产出的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准确地锁定人体癌细胞。
主磁铁是回旋加速器的核心部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以表面光洁度为例,要求达到±10微米,约为头发丝的1/7到1/8。
2008年12月,樊院士与武汉某专业机械加工龙头企业签订了主磁铁加工协议,约定半年交货。2009年6月,樊院士按期到企业要货时才惊异地发现,高纯铁坯原样未动,主磁铁连影子也没有。
什么原因?
上世纪90年代,该企业耗资1000多万元从瑞士进口一台数控镗铣车床,它加工的孔距可以小到3。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20,加工主磁铁绰绰有余。
原来,当年进口数控镗铣车床时,瑞士方曾经为该公司培训了一名熟练技工,但因待遇低等原因,早跳槽了。这台进口数控镗铣车床因无人操作而“睡起了大觉”。
重大科研项目时间紧迫。为赶工期,当年9月,樊院士只好把自己的得意弟子、博士研究生刘开锋送进该企业当车床工,以期唤醒那台沉睡的进口车床。
记者感言:企业的尴尬缘于人才流失,用真情、机制才能留住人心。
“博士”的烦恼
刘开锋大学本科学的是机械制造,毕业后在国内一知名电器制造企业从事过机械设计等技术工作,可真刀真枪上机床也是头一回。
主磁铁原材料是高纯度铁,要通过车、刨、铣、镗、钻等众多工序,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由于长期闲置,车床数控系统控制程序已不能使用。刘开锋自己编程,一个个数字往机床电脑里输。
“加班是经常的事,常常干到次日凌晨。”刘开锋回忆,由于对机床操作不熟,他多次受伤。
2010年9月,主磁铁终于加工完毕。2011年元月,经检测,磁场各项数据比设计要求均提高了一倍。
大功告成,刘开锋终于可重回校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了。然而,烦恼也随之而至。
根据规定,拿到博士学位必须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要求5万到8万字;此外必须有一篇B级或两篇C级论文公开发表;博士学位申请人的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应占三分之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是硬杠杠。
刘开锋用一年多时间,加工出了国内唯一的回旋器核心部件,为国家重大项目立下首功,但却面临不能按期毕业的难题。
记者感言:“博士”当工人,对人才成长未必是坏事,既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又取得了科研成果。问题是如此“写在车间里的论文”,考评机制何以认定?
院士的忧思
针对刘开锋的烦恼,樊明武院士对记者道出了他的忧思。
科研人员在论文数量和等级刚性量化的“指挥棒”下,潜心做学问者少了,急功近利者多了。如何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值得深思。
好不容易请瑞士培养了一名高级操作技工,却跳了槽。樊明武院士认为,一个现代企业要实现自主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除了要有一支自主创新的科研队伍外,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产业工人。
我省不少科技人才、科研项目“远嫁”他乡,“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激光应用技术起源于武汉,产业规模却在深圳。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团队研究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山东如意集团结果……如何避免科技人才与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任重而道远。
记者感言:院士的忧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如何创新体制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政府如何营造适合科技创新要素成长的丰厚土壤?这是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