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日前在北京宣布,将从2010年起设立“中国软科学优秀成果奖”,褒奖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9月30日下午,“中国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京就“软科学优秀成果”奖答记者问。
许多人对软科学是什么都非常陌生,用一两句话也不好概括。樊纲对《每日经济新闻》解释说,最早提出软科学的是英国科学家罗素在《科学的科学》一书中软科学与硬科学划分开来。各种科学包括物理、数理化、天体、地理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证伪”,证伪也包括试验程序。就是说,通过控制各种因素,然后对某一个命题进行证实,这样的科学叫硬科学;除此之外,凡是不能用“硬科学”的证实办法来对逻辑命题进行证伪的学科,就叫软科学,或叫软知识。
樊纲举例说,做一个物理学实验,把温度、湿度控制了,把空气各种位置对它的影响控制了,使它是一个真空,这样就可以在真空的环境下来观察要做的那个实验会是什么结果,在这个因素和那个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他又举例说,经济学一定意义上也是软科学。因为经济学涉及的因素太多,所有人的心理、天气、一个新理念、一个新市场行为等等,所有东西都会影响,最后结果经济无法控制。经济学家有一句话说,非洲的蝴蝶扇了扇翅膀,欧洲的股市就要折腾折腾,说明太多因素都没法控制,很多结论可以通过物理事实看出来,但又确实无法通过实验室的办法加以证伪,这种就是软科学。
樊纲说,我国软科学概念开始被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时提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大家发现这个概念特别有用。它不是拍脑子,决策研究是科学研究,决策研究需要在硬科学的基础上,通过软科学知识的增长,通过软科学领域的研究来作出科学决策。所以,软科学概念在中国与科学决策概念是密切联系的。
樊纲表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不是一个企业利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千百万人的命运、千百万人的福祉的问题,这些研究特别重要,而这些研究在近年大力发展。从改革的政策、从国家发展的战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从社会稳定方面问题的研究,整个社会变迁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都有了深入的发展。
樊纲认为,应鼓励踏实的社会研究。“怎么鼓励高水平真正深入踏实的研究,而不是浮躁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比如对一些社会现象,现在有些研究报告,真的是到深山老林里,到那些偏远农村去,真正的对当地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那些报告你看着就觉得是真才实学,而对一些道听途说拍拍脑袋说的那些东西确实觉得不应该鼓励。”
樊纲表示,现在学界有些浮躁的情绪,中国经济增长那么快,各种机会这么多,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真正比较扎实的软科学研究进行鼓励。此外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多的参与获奖。
樊纲说,“年轻人进入研究领域,有的时候一开始是很苦的,特别是像我们研究经济学的,他进了个银行,进了个金融机构,一下子工资就那么高了,他要做研究一开始没有什么名气,资源也不是很充裕,他做研究还是蛮辛苦的。怎么使他们能够继续走下去、继续深入下去,通过这样一些奖项,第一,帮助他们建立一些社会的声誉,第二,经济上使他得到一些帮助,我希望真正上来的成果评奖的时候让大家眼睛发亮的是这些年轻人的,使他们能够获奖,我觉得这对中国整个的软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