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时讯 > 樊氏时讯 > 宗亲动态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4/06/14 周六 20:00

我是2001年当选的院士,十三年听了四次国家领导在院士大会的讲话,领导人讲的都很好,为什么今年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今年协助周济院长办学术会议,国际合作局叫我多跟外宾接触,听到很多老外真实的感受。很多外宾都是其他国家的工程院院长,比如日本韩国等等,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过他们的国家领导人这么讲,所以希望把习主席的报告拿回去给他们的国家领导人学习一下。周院长说只有中文版,还没有英文版。他们就说中文版也可以,他们拿回去再翻译。

为什么习主席的讲话让大家这么喜欢,引起这么大反响?因为他讲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我个人觉得作为大国领袖两种意识,一种是浓烈的忧患意识,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另一种是强烈的责任意识。

忧患意识富有时代性,真实地反应时代发展步伐,我国这么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成绩可歌可赞,有目共睹,谁也否定不了。但这是我们和自己相比,包括每位院士取得的成绩,其实前面加了很多定语。比如医学上,我们吃的药96%以上是仿制外国的,CT磁共振97%是买外国的,再多的GDP都花掉了。

最近几十年特别最近几年,发达国家通过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从过去串联式的发展现在到了并联式的发展,是爆炸式的发展,推动了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尽管我们有这么多的GDP,但是他们把我们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我们只是在某个角度上达到了某个水平。

比如说航空航天,我们把飞船卫星送上去了,但那是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做到的事。如今国外的航天实验拿一个细菌到天上转了一圈,产生干扰素,纯度增加5倍,产量增加了200倍。可我们好像什么也没有带上去。

中国不能说国富,也不能说军强,面对国际上那么大的挑战,国内也面临几大挑战。

一个是人口红利骤减。原来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很多,现在连柬埔寨、缅甸的劳动力都比我们低,而我们的技术却高不成低不就。

第二个是资源环境问题。资源是一个链,把哪个地方用完了肯定有问题,光有包子皮不行,还得有点馅。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光靠过去的人口红利不行,所以提出要科技创新,而且把工程科技提的很高。小平同志作为政治家,他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总书记说“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这既在表扬我们,也在给我们压担子。有院士统计今年的报告里习总书记提“创新”提了96次,而且还讲“创新创新再创新”,把创新提到了工程科技工作最高的高度,是民族希望和国家的希望,是经济发展的重托。

作为工程院的“天命”,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是我们的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我们的天命。不管哪一个都是天命。

一项伟大的发现可以推动世界大大发展一次。蒸汽机加纺织工业创造了强大的英国,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加化学工业催生了一个强大的德国,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加电子工业催生了一个强大的日本,然后美国也出来了。如果按照这样分的话,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什么,又会发生在哪个国家呢?如果不是中国的拿手好戏,也没有发生在中国,13亿中华民族就看着别人再一次伟大的发展吗?这是每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使命,工程院的天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使命,每一个人的使命就是工程院的天命。

我认为工程科技未来的趋势就是搞协同创新。人人都是好的零件,但不能成为飞机。工程院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飞机的每一个零件未必都是非常好的,组合起来就是一个飞机。工程院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各学部干各学部的,要合起来,合起来以后就会做出大成绩。我想了半天,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协”字,繁体字的“恊”左边是竖心,没有心大家都不愿意在一起干,右边是三个力,要出大力;简写的“协”左边是横数,右边是办,就是事儿无论大小横竖都要办。协同创新可以帮助我们把习主席对我们的希望完成很多。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发言,人民网编辑整理,有删节)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