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文化研究 search

发布人:樊后水 时间:2012/03/11 周日 12:58

樊哙墓在河南省舞阳县

--樊恒发

《樊氏宗谱》谓樊哙“终老樊川”、“葬于汉中”,笔者于2006327日至416日对此说法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访问了陕西省、长安县(2005年改为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及渭城区、汉中市、南郑县、舞阳县等文物局和博物馆、山东鱼台县樊垂玺先生、河北涞水县、易县地名办公室。以下对“终老樊川”、“葬于汉中”分别叙述。

1、关于“终老樊川”

《古都长安.桃溪堡村的名诗》中说:“从西安市乘车南行,一过长安县城,就进入了田园肥美,风景如画的樊川。相传樊川是西汉名将樊哙的封地”。笔者是2006328日到达长安县(韦曲镇,今改为西安市长安区)的,首先访问文物局、博物馆。局长、专家都不在,我和门卫有个简单而十分有趣的对话:“这里是不是樊川?”“是”,“樊哙的墓在哪儿?”“不知道。这里叫樊川,可不是因为樊哙。西周时有个小侯国在这里,叫樊”。樊川就是现在的谲河河谷,从翠花山和大峪口流下来的谲河水,滋润着两岸的田园,自县城西边流过。与汉《长安县志》记载一致:“穴[加三点水旁]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西北流迳杜伯冢,……又北与昆明池故池会”。县城南,河东是杜曲镇,河西是樊村乡(2005年与杜曲合并),再南公路叉口处是三府衙村。329日访问博物馆穆晓军同志,他是学考古挖掘专业的。据他介绍,周围都有汉代遗存,就樊川里没有。汉前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樊村乡是西周时延续下来,三府衙传说是仲山甫的邸址,少陵原系西周时遗址。都说樊村南白庙(现为村)是纪念樊哙的,未见其庙。樊哙墓没发现,听说在湖北(指襄阳、南阳一带)。强调樊川没有汉代遗址。

 据《史记》、《前汉书》樊哙传记载,樊川是打仗时因战功初封食邑地:“(译文)随汉王攻击秦军车骑于壤东,击退敌军,升为将军。攻赵贲,取得郡(左边眉字)、槐里、柳中、咸阳等地,而水灌废丘,他功劳最大。到了栎阳,封杜县的樊乡为他的食邑”。 此时尚在打仗,居无定所。“后,燕王卢绾反,哙以相国击绾,破其丞相抵蓟南,定燕县十八,乡邑五十一。益食千三百户,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户”。记载说明,樊哙并未到樊川居住,难怪樊川无汉代遗存。《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第六》记载,舞阳侯樊哙居住在首都长安第五侯府。目前尚未得到西安汉代古都考古城区图,不知其方位,不在樊川是明确的;长安就在樊川下游,作广义理解,一至四世家住在首都长安。“高后崩,大臣诛吕须(须下一女字)等,因诛伉”之前几日郦寄陪吕禄打猎还路过吕须(同上)家门,说明樊哙去世后,他们仍居住在长安。

2、关于“葬于汉中”

首先,汉中市、南郑县文物局、博物馆明确本地没有樊川、樊哙居住遗址、樊哙墓。因为不是“小干部”,有遗存肯定知道。他们听说在咸阳,咸阳、渭城文物局、文物旅游局认为,陪葬汉高祖长陵的有七十余座大臣墓,没有挖掘,不能明指那一座墓是谁的;但是,按当时朝制,樊哙没有理由不陪葬。咸阳文物志记载:“汉高祖长陵,渭水北岸恰魏村以南”。“陪葬墓在长陵东面,由陵园东门到泾河岸,广延7.5公里。据记载,西汉初年的著名良臣萧何、曹参、张良、周勃等人陪葬长陵,现存墓冢70多座,……”。未闻陪葬大臣墓有破坏情况。看来,樊哙陪葬汉长陵本属正常,不应无据持疑。何以记载“葬于汉中”?可能是别有隐情。又见舞阳县地名志明文写着“马村乡郭庄有樊哙墓和樊哙庙”。且墓碑是明嘉靖丙申(1536)年立的,碑上刻“汉樊侯铭 班固撰”,铭文是“黄尤黄尤将军 威盖不减 执盾千钧 拨主项堂 汉兴破楚 矫矫忠良 卒为丞相帝室以康”。这明明是班固写的《舞阳侯樊哙铭》。目前所见资料均认可此为樊哙墓。《史记》、《前汉书》对樊哙的丧葬情况均无记载,但却有这样的相同记载:“哙以吕后弟吕须(须下一女字)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高祖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祖病甚,有人恶哙党于吕氏”,诬告“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樊哙忠心耿耿,无端受到高祖怀疑,心怀恐惧。高祖去世后,惠帝即位,吕后垂帘专权,大臣惧之,阴忌樊哙。樊哙虽“得复爵邑”,却既不愿随吕后滋事,又见恶于诸侯大臣,处境十分尴尬。遂借故转赴封地舞阳,不再与闻朝政。卒后葬于舞阳。家人在神照中书“葬于汉中”,显然是隐语,后来诛吕事件也说明家人用隐语的惕傈心情。这一隐语也说明樊哙未陪葬长陵。

清道光《舞阳县志》载:“樊哙墓,樊侯广名哙沛人也。因勋戚封侯,食采舞阳,保首领以卒,葬城北樊村,即今郭庄,是封碑隆冢”。宗谱中说樊哙卒于高()六年(182)而不是惠帝六年(189),推迟了七年;对樊哙长子樊伉的记载也同样隐讳了事情的真相:“伉,配李氏,汉文帝十三年死,葬于樊川”。将卒年推迟了十三年,回避了“高后崩,大臣诛吕须(同上)等,因诛伉”。 而且,在宗谱中唯一用了一个“死”字,同样是隐语。四世樊章身“为舞阳侯迁居舞阳”,卒后记“葬于舞阳”,余均记“葬于樊家庄(今之老樊庄)”,可能也是一种暗示。十世樊立本创修《樊氏宗谱》时是按家中照神抄写而成的,这正是今天令人费解的原因所在。

考察中得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黄集镇城里庄有樊哙庙、樊哙衣冢墓和墓碑;河南省舞阳县马村乡郭庄有樊哙庙、古汉槐、樊哙墓和樊侯铭墓碑;重庆市宣汉县有樊哙庙、樊哙镇、樊哙街、樊哙中学,庙是明朝的,现只存遗址;安徽淮北市有樊哙碑、湖北武昌县有樊哙墓等等。樊哙是忠臣良将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敬仰。清代会稽尤侗(苏州人,1618~1704)在《樊氏族谱序》中有一段话抄录在此:“仲尼之徒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然四科之外,其姓字若名若没,其子孙寥落无传者,不知其几也。而子迟之后,独以繁衍。汉高功臣多矣,过丰、沛而问英、彭、滕、灌之裔,犹有存焉者乎?即淮阴羞与哙伍,其保世滋大,未能与哙比也。今樊伯配享学宫,樊侯亦千载庙食,乃至兖有樊县,襄有樊城,长安有樊池、樊川,皆当地著姓。呜呼!其盛矣夫!其亦有幸有不幸也夫!”

3、附录

《樊哙与舞阳地名》、舞阳《政区聚落地名编》部分摘录如下:

(1)、樊哙,今江苏沛县人,于高帝六年(201)正月,封为舞阳侯,食邑5400户,世世勿绝。又因战襄国、破柏人有功迁为左丞相。宣帝元康四年(62)哙曾孙长陵不更胜客诏复家。平帝元始二年续封樊哙玄孙之子章为舞阳侯(见《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546~547)

(2)、樊侯城,亦称樊哙城,在今城内西北隅。高帝六年正月,封樊哙为舞阳侯,同年十月高帝下令天下县邑皆筑城后,在战国时期所筑舞阳城(今外土城)内西北隅又筑一小城,为当时舞阳侯国治所(见《元和郡县图志》)

(3)、樊哙墓、汉樊侯铭墓碑(额书:“汉室元勋”)、樊侯祠、樊官堂()

(4)、樊村,古村名,在县城北17公里,泥河之南,即今马村乡郭庄北部。时因樊哙后裔居住而得名。明初计、郭二姓从山西迁舞,计姓在樊村南建村,名计庄;郭姓在樊村定居,随着人口繁衍村庄扩大,两村连为一体。后因郭姓居多,樊姓逐渐迁出和绝嗣而演称郭庄。

(5)、樊瑞,系舞阳侯之裔,居近冢旁。明季凶荒[指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适河南大饥,斗斛万钱”],瑞罄其家资以赈,得借以全活者,本邑、邻邑不下千万人。抚宪具题朝廷,嘉其高义,锡以指挥,又令立坊。额曰:“纶音旌义”。瑞建“万年寺”于村西,以报国恩。仲子樊祚耀,由千户升授渭源都阃。

山西洪洞县万安镇樊村樊光耀老先生(樊哙七十一代孙)在信中说,《樊氏宗谱》记载,(樊哙)葬于樊村,这里千真万确的事实。解放战争时樊哙庙前有棵大槐树的照片,与舞阳县郭庄樊哙庙前有棵大槐树的相片吻合。

(编后注:该文摘自樊恒发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樊氏源流》第一辑),在原著中,有些生癖字(不常用字),因我水平低,打不出来,只好用括号说明,诚望方家更正!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