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文化研究 search

发布人:樊哲祥 时间:2012/12/02 周日 11:45

      本文系作者樊哲祥原创,选自《樊氏渊源概论·樊琅与樊於期》一节。请引用者注明出处。特此说明。

     =============================================================

樊於期因何得罪了秦王,未见正史记载,家谱不传。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遇,对待;深,苛刻、刻毒。依此可知,亡秦之前,父母宗族应在咸阳或附近一带秦直辖地区。樊於期得罪了秦王,祸及其父母宗族,难逃连坐夷族之罹难。

依荆轲言下之意,此“秦”实不当指“国”的泛义,若非秦王政,即是权势官宦者,如吕不韦、嫪毐[1]、太子党等,而且此“秦”者必是戮没其父母宗族的指使者。按《东周列国志》[2]记载,樊於期挑拨长安君成造反[3],传檄而讨始皇,“文信侯吕不韦者,以阳翟之贾人,窥咸阳之主器。今王政,实非先王之嗣,乃不韦之子也。始以怀娠之妾,巧惑先君,继以奸生之儿,遂蒙血胤。谓其兵败后畏罪逃亡。秦王的身世大约路人皆知,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樊於期会冒夷族之祸、不明企图和无缘故地挑拨长安君造反。只有《东周列国志》持此一说,其说未必属实。这应是个小说故事,算是世人恨秦王入骨的籍口。不过,樊於期大概确有参与密谋造反一类的事实,比如宫廷内乱就属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卷入的那种。

能够参与密谋造反,说明樊於期不当是普通的士卒,其或为朝廷直辖所任,或是亲兵卫尉一类的武职。卫尉,掌宫禁门卫屯兵。而且,祸及父母宗族,绝非是战场兵败失利的罪过。战败不过免职,也不至于受诛族而畏罪潜逃,如王陵、王龁攻邯郸受挫,李信、蒙武攻楚大败等等。河南清丰樊堡村谱载:“邦、治遭秦难,俱隐于沛。”、“(贤)为避秦,潜徙于沛。”看来,此“秦难”与樊於期“父母宗族之祸”说的似乎是同一件事情。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长信侯嫪毐作乱”应是秦王政八年(前239年)至十二年(前235年)之间最为严重的一次宫廷内谋反事件,也是与长安君成蟜军中叛乱有牵连的一次谋反事件。“(九年)长信侯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嫪毐是何许人也?据《资治通鉴》记载说,他初为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在秦王政年少时与太后私通,后恐事觉祸及己身,乃诈以嫪毐为宦者(太监)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有二子,封嫪毐为长信侯,国于太原郡。嫪毐日益矫恣,干政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为所欲为。后来,秦王身边的人告嫪毐实非宦者,秦王下吏治嫪毐之罪。嫪毐惧而矫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为乱。由此可见,嫪毐矫王御玺、太后玺作乱,那些卫卒、官骑、舍人等确不知内情,实属无辜。樊於期也似是受害者之一。但是,秦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4]攻嫪毐,战于咸阳,意欲悉数缉拿、斩首。

“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咸阳一战,嫪毐等一帮人逃跑了,后嫪毐被悬赏缉拿归案,车裂以徇,夷灭三族。那时的三族,指的是“父母、妻子、同产(同胞兄弟)”,三族之外便不再负连坐相收的责任[5]。樊於期在此役战斗中得以脱逃,这无疑就是传闻他“兵败归燕”的事实。

由此看来,灭其父母宗族也确有其实,荆轲所言“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亦是不虚,只是夸大了在逃樊於期的赏格[6]。按“迁太后于雍阳宫,杀其二子”、“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之阙下!……死者二十七人”、“党与皆车裂灭宗”、“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史记》、《通鉴》)等记载,秦王政为此震惊大怒,对所有涉事者势必要赶净杀绝,悬赏缉拿樊於期也在情理之中。

这大概就是谱载的“秦难”、“避秦”。所谓樊於期“兵败归燕”,也实非屯留造反,应该是他涉嫌“嫪毐叛乱”的隐语。樊於期亡秦时间在前238年秋九月之前。樊邦、樊治、樊贤等避秦潜徙入沛,大约也在此时前后。

由于秦王讳言太后之事,又有夷父母宗族之祸,时人或假以“长安君成造反”之事蔽之以存孤恤。显然,长安君在潞州屯留地(今山西长子县)造反,兵败后军吏被斩、迁其民于临洮,未见史载有夷族之难。由此而来,樊於期亡秦后,后世佚考其族或隐以名讳是完全可能的。



[1] 嫪毐(lào ǎi?~公元前238),战国末年秦国的假宦官。

[2]《东周列国志》描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今江苏南京)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3] 长安君成蟜,是秦王政同父异母弟。前239年,帅军攻赵时,因受人挑拨,在屯留(潞州长子县东北三十里,今山西长治)地反叛,兵败被杀。军吏皆被斩死,屯留民十万口迁临洮(今甘肃临洮)。

[4] 骆科强《昌平君和昌文君事迹辨析及其身份推测》,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文中认为,昌平君熊启、昌文君熊颠均为楚公子,为楚考烈王的庶兄庶弟,受春申君驱逐入秦为相国,后来先后被楚国将军拥立为楚王以抗击秦的统一战争,后兵败被虏杀。

[5] 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4月。

[6] 这里金当是指铜,因为金是以“镒”计。一斤十六两,一两等于32个钱,千斤相当于50多万钱,其赏格略大于死嫪毐,而且还要加上邑万家,则大大高于活嫪毐。这说明事态严重,秦王相当重视。也不排除嫪毐车裂之后,知樊於期在逃而难以缉拿,故而赏格有所增益。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