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文化研究 search

发布人:樊哲祥 时间:2010/09/15 周三

研究怀韬支系的家谱,我们不能忽略克洪公与六子徙楚的历史。在诸多家谱的序言中,不断转载抄写着几乎相同的一段文字。《南阳樊氏族谱·义宁州》(道光戊申版,1848年)记载:“克洪,行省一,讳世宏,号容斋,旧谱派仲三。因元末兵乱携子六迁居湖广武昌县樊湖。生于宋咸淳庚午(1270年)十二月十八,殁于元末至正丁酉(1357年)正月十二,葬和尚塘。黄谱传葬樊湖鸡冠山桐梓窝大陂下,长子秀一居侧。”享年八十七岁。“妣郑氏生于宋咸淳戊辰(1268年)二月,殁于元至顺辛未(1331年)正月。”

更有汨罗上党堂樊氏族谱,指明克洪公徙楚的具体时间是至正庚寅年1350年7月。

关于“克洪公携六子徙楚”的说法是有疑问的。假设克洪公徙楚时间1350年是正确的,这一年守宗祧的秀六潜仲公近五十岁。正如许多后人感到困惑不解的一样,耄耋之年的克洪公居然“非常之胆略,有卓越之智谋,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携六子徙楚,实出乎常人所为。《书·大禹谟》曰:“耄期倦于勤”。处于这个年龄的人,年老昏乱,常自感无能为力。纵然克洪公有真知远见,胸罗经史,智伟高谋,文韬武略,纵然元末战乱蜂起,兵燹之厄,然而对于一个耄耋之年、形将朽木、风烛残年的人来说,有什么比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更为值得呢?如若不然,徙楚之樊湖,似乎仅为逃生谋命之举,实在令人小觑。

理由之二,此时的六秀均已是知天命之人,甚至儿孙满堂,有无必要被其父携至一个陌生尽管风水钟灵毓秀的樊湖?六秀“皆伟男,竞显才华”,还不至于懦弱无能到需要父辈提携的地步。

从另一方面,我们再来考辩六子徙楚之历史。明万历辛亥(1611年)十九世孙兆程撰写的《重修宁州昌庆公支下族谱序》中曰:“愈可生子克洪,讳世宏,号容斋,行省一,生子七,名七秀。第六秀讳潜仲,号隐吾,守分宁宗祧,余六秀因元末兵乱俱徙楚。家世富盛,后遭所畜佃丁四十八家乘红巾倡乱,遂假通,谋杀樊氏子孙殆尽。”这里说明一下,与克洪公同期或元末明初,为樊氏族谱作序的有三人。

一个是元朝中书行省检校傅箕作的《前序》。傅箕,进贤(今江西进贤)人,至正八年(1348年)进士,官至进贤县尹。“(陈)友谅以书币徵,箕覆书却之”,因忠于元廷与名教而拒绝出仕陈友谅。

一个是明初散文家、明太祖顾问、皇太子师、翰林院“首臣”、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金华人。他应友人樊德进之邀,欣然作《樊氏族谱序》。

一个是商辂作的《樊氏宗谱序》。商辂(1414-1486),初字太朴,后改字宏载,号素庵,浙江淳安县辽源里(今里商乡里商村)人。“举乡试第一。(明)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是故,谱序款字“三元素庵商辂”,官至兵部尚书。

这三人所作的谱序,应分别是明洪武十七年甲子(公元1384年)、明正统四年已未(公元1439年)所编撰族谱序。时序上,与克洪公几乎同时代。然而在各谱中,均未考证樊氏克洪公分徙之史实,只言韬公三阳隐德隆荫及建炎三十六昌国难之义等。约请当朝名人作谱序,风靡历朝不衰,不细究推及宗族迁徙之史也是正常的,但不意味着分徙异地他乡的事实就是不存在。显然,《重修宁州昌庆公支下族谱序》说的非常清楚,六秀元末兵乱徙楚是事实,然而没有克洪公!

无独有偶,佐证这一史料的还有黄谱。崇祯三年(1630年)黄冈忠孝堂十二世孙良赞在《考证核实黄冈忠孝樊氏始祖确出自宁州叙》一文中描述:“适庚午夏月,黄冈山图兄远谒宁祠祀。祖拜阅旧谱,有万一生省一,省一生七子,系传昭昭,与黄谱所勤访未符者,一一脗(吻)合,顿觉测然,勤念不肖。等详阅黄谱,果屡称万一生省一,省一生子七人,遭元兵列郡骚动。惟德祖行秀二者,携其弟秀五秀七卜居黄冈,而秀一居江夏,秀三居咸宁,秀四居栆阳,星罗棋布相望。惟秀六不知所在,则黄之未见秀六一人,正与宁之嗣守故业仅存秀六一人者相吻合,宁之未见兄弟六人正与楚六昆仲愈出愈奇恰印正。”

这是考证核实黄冈忠孝(堂)樊氏始祖秀二公与宁州昌庆公支渊源时,从黄谱记载中得到的相关资料。此时的黄谱,特别是旧谱中的只字片语记载,尚未受四昌合谱的影响,未有宁州旧谱中相似或一致的描述,因而更具有真实性。这里有一段考证的趣闻轶事,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止崇祯三年黄谱仅记始祖出自万一公省一公,“吾樊元末来自豫章者始祖秀二公,兄弟七人而逸其六,厥考省一,厥祖万一,吾父祖父”云云。263年以来,一直以为本支是北山秀英公兄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