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文化研究 search

发布人:樊涛 时间:2011/12/01 周四 08:30


电影《鸿门宴》中,陈小春扮演樊哙。

  当看到《史记》中博浪沙的“大铁锤”变成电影中的“铜鼎”、楚怀王在几位“女神”的挑拨下上演一出“一桃杀二士”之后,我立刻就意识到:又一部颠覆性的巨制诞生了。而此刻,电影《鸿门宴》才刚刚拉开序幕。

  其实,也很难说电影《鸿门宴》在颠覆历史,我明白,历史往往不是“千足金”的,尤其是那些描写生动让人血脉喷张的历史片段,像荆轲刺秦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李广的“射虎”,往往是文学手段的产物,而不一定是历史的真实。相反,“二十四史”中那些最为枯燥的段落比如“某年某月某人薨”倒更为真实。

  今天看来,司马迁的《史记》虽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但实质还是“无韵之离骚”,甚至,司马迁有今天导演编剧始祖的潜质,因此我更愿意把那些异常生动的历史段落看作是古代的小说、诗歌甚至剧本,比如《史记》中的“鸿门宴”。因此,我也愿意把电影《鸿门宴》理解为导演编剧对司马迁的“挑战”。

  史学家可以发挥,电影人也有权略微篡改一些史实。不过很可惜,《鸿门宴》还是无法超越司马迁《史记》的磅礴大气与英雄气概,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吃饭也好,下棋也罢,只要能烘托出刘邦与项羽之间剑拔弩张、生死一线的暗战气氛,形式如何倒没必要深究。但是,电影《鸿门宴》中范增、张良的“单挑”,却远远逊于司马迁《史记》中的“饭局”。举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樊哙。如果我说《史记》“鸿门宴”中最让人叹服的除了张良就是樊哙的话,想必不会有人否认。我甚至认为,樊哙在“鸿门宴”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张良,如果没有项羽对他的“英雄相惜”,刘邦早不知道死几回了。想一想《史记》中的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尽显其豪迈;“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足见其从容;“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彰显其深明大义。在司马迁笔下,樊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屠狗”之徒,而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而电影《鸿门宴》呢,却将这么一位粗中有细的英豪,塑造成为一个只会咬断自己手指的“混混”、莽夫,试问项羽怎么可能佩服他?单一个樊哙,电影与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高低立判。

  楚汉相争的精髓是“鸿门宴”,而“鸿门宴”的关键就是樊哙的出场,是樊哙让刘邦从被动变为主动。但在导演的安排下,樊哙的戏却没太大看头。不管是编故事还是烘托气氛,电影《鸿门宴》还是远不如司马迁的《史记》。把樊哙演成这样,这不是糟蹋嘛!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