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时讯 > 樊氏时讯 > 樊氏新闻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6/04/16 周六 09:35

造物记主笔 苏幕遮 发自北京

  身在美国的艺术家樊小韵是一个直来直往的女孩。

  她想去做的事情,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就去做,而且会细心把她做好。

  她的人生经历也是如此:

  2005年~2009 年在广州,广东外国语大学外交学;

  2009年~2010年在美国 雪城,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 Newhouse传媒学院摄影研究生;

  2010年~2012年在纽约,Michael C Fina任摄影师,主拍珠宝与静物;

  2012年~2013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 Education) 西方艺术史硕士;

  2013年8月~2013年12月在 上海,佳士得拍卖行实习生,参与佳士得中国首拍;

  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 纽约,蔡国强工作室任项目助理,主要参与项目包括蔡国强纪录片拍摄,蔡国强上海个展《九级浪》、蔡国强阿根廷个展Impromptu等;

  2015年6月 至今在纽约,成立陶艺工作室Atelier F。

  看她的过往经历,《造物记》觉得她特别勇敢,勇于挑战自己,追求热爱的事情。

  

  以下是《造物记》对这位美国新时代华人艺术家的采访:

  造物记:你个人的创作经历是否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对你以后的艺术道路有何影响?

  樊小韵:我并不是一步到位就做陶瓷的,之前也学习过不同的学科。本科学习外交,因为高考报名时实在不知道要选什么专业,应试教育下的大多数小孩脑子里只有考试,并没有太多的闲暇思考自己想做什么,那年高考广东(我是贵州人,在深圳长大)实行3+X制度,也就是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所有门科都考一点)还有一门自己选择的考科。当时我选择的是历史,你也懂中国历史教科书宣扬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加上我所读的深圳外国语学校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于是我怀揣着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选择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外交学,希望以后能当一名外交官。

  后来发现外交部根本不招收外交专业的学生,再加上我天性散漫,也不适合在政府机关工作,于是这个小小的憧憬也就作罢。但四年的外交学,其实就是国际政治,让我接触了不同国家的政治历史,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只存在一种价值观,我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只听从一个声音的小孩,这对于将来我在判断抉择时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造物记:后来怎么去了美国,做了什么工作,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对你有什么影响?

  樊小韵:在大三那年我接触到了摄影,发现摄影是我用来表达情绪的很好的媒介,于是便越陷越深,加入了学校新闻社,认识了很多喜欢摄影和艺术的朋友,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选择认真做一件热爱的事情是多么的幸福。于是趁着出国留学的契机,选择了摄影专业,在纽约上州的Syracuse学习新闻摄影,其中包括报道摄影和在影棚写真。我喜欢拍人像,因为人的情绪和肢体语言随时在变化,非常有趣。

  毕业后来到纽约,加入了一家珠宝公司拍摄珠宝、摆设等静物,在业余拍摄了一组中国留学生的人像系列,叫My American Dream,记录这些学生们在人生中的那一时刻。这些人里有些回国了,有些还在纽约奋斗,有些结婚了,有些失去联系了,现在再看来很感慨。但艺术应该不止于摄影,我想开拓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报名了佳士得拍卖行的学校Christie’s Education,学习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这个经历更加拓宽了我的视野,毕业前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佳士得在上海的首拍,也算见识了真正的大型艺术机构是怎么运作的,毕业后得到在艺术家工作室做项目助理的工作机会。在那儿工作的一年多里,学习了世界顶级的艺术家和顶级的艺术机构们是如何比常人还努力十倍的在工作,这段日子获益匪浅。

  

  造物记:在一个行业刚刚做出一些成绩,为何又选择“折腾”?

  樊小韵:我是个不服于现状的人,如果能看到未来五年内还在原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就会很不甘心。刚开始学习陶艺其实只是周末的休闲爱好,后来越做越好了,就想何不开设一间自己的工作室,把这事儿当真来做呢。陶瓷一来跟中国的渊源很深,再来它是一个很多变的材料,说不定能利用它发展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于是在当时的未婚夫(现在的老公)和家人的支持下,2015年6月正式成立了工作室。

  草创初期很艰难,老公和我自己一件件家具、一箱一箱用于做陶的泥搬上四楼的工作室。压力最大的时候是找不到理想中的釉彩的颜色,烧不出想要的形状。但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下,工作室已经找到大致方向。

  

  造物记:其实以前的经历对做现在的事情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樊小韵:对,话又说回来了,那我当初学的外交学、摄影和艺术史呢?难道都不要了吗?其实,之前的所有经历在我创办工作室后都能排上用场,国际政治的知识让我看得更远,并不局限于纽约这个小小的圈子,摄影的技能让我能给作品拍出像样的图片,艺术史让我在思考作品时想得更深,为将发展出成熟的艺术作品做准备。

  我始终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但不要局限于眼前既有的选择,去不断地思考探索自己想要什么,做了一段时间,觉得可以再尝试做点别的事情,都很正常。现在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算是在积累了前期的经验后总结出来一个比较成熟的想法,希望能维持下去,越做越好。

  

  造物记:你所欣赏的艺术家是谁?对你有什么影响?

  樊小韵: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也一直在寻找代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然里有千变万化的元素,是最好的灵感来源。比如建筑设计大师高迪,很多人觉得他的设计不规则,像是外星球来的,但其实他的结构里很多采用了自然里本来就有的样貌,像他设计的教堂内部参差不齐的柱子,就是以树林里的各种树干为灵感。

  只是人们太习惯于整齐划一的工业设计,才忽略了我们身边本来就有的东西。我的作品都要向高迪一样从自然里找灵感。

  

  造物记:第一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哪里?

  樊小韵:在寻找第一个系列的灵感时,刚好秋天快来了,我喜欢秋天树叶变化的颜色,于是便从秋天这个主题入手开始做,便有了现在“秋天的颜色”系列花瓶。纽约的秋天颜色层次分明,是再美不过的了。只不过纽约高楼大厦太多,即便看到了这些藏在夹缝里的颜色,也可能因为步伐匆匆难以驻足停留。

  去年秋天,趁树叶还没落光之前,我和朋友去了趟中央公园,采集了不少好看的树叶留存下来。在这些树叶里,我观察了他们的颜色和质地,总结出来深红、深黄和灰棕的基本色调,这个系列中还有一个蓝色,是秋高气爽时蓝天的颜色。

  我的东西大多比较圆润,是因为我喜欢线条比较柔软的东西,这种柔软跟人体很好的契合在一起,有一种亲切感。

  

  造物记:会影响到接下来的系列作品?

  樊小韵:对,接下来一个系列我想利用上釉以前素陶的质感来做一个主题,素陶的胎体有一种粗糙的质感,能摸到存在于泥土中的颗粒,很粗犷。

  

  造物记:生活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樊小韵:我是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从辞去上一份工作到成立工作室,花了一个月时间找场地,想方案。现在想想其实当时胆子也挺大的,自己的手艺活都还没完全学好就敢承担起一个工作室来。但正是有空间给我每天专心练习,我的技艺才得到长足进步,才有这样一个平台是实现更多与陶瓷相关的事情。

  我总是觉得年轻时不能太害怕风险,要胆大心细的去做。再来我是比较宅的,小时候喜欢到处party,认识很多不同的人。现在可能是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开始经营工作室后,生活重心全放在家庭和事业上,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总觉得能免则免,倒也自在。

  

  造物记:现在是在自己工作室创作吗?还是有怎样的经营模式?以后的打算?

  樊小韵:我的工作室叫AtelierF,位于跟曼哈顿一河之隔的Long Island City,每天都能看到日落时金色的阳光洒在曼哈顿岛上。Atelier是设计师工作室的意思,F代表了烧纸陶器时需要用到的火,也是我的姓“樊”的手写字母。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没有金、木、火、土的配合下也是白搭。火有一种生命感、存在感,我喜欢这种热烈燃烧的欲望,所以给工作室取名,也是希望其将来发光发热。制陶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火(有小部分不需要烧纸)才能成就的,但更多的是火力(更确切的来说是火力制造的温度)和胚体中的水分,泥中的土,矿物质成分里的金在互相作用。现在人们发明了电窑,包括我的工作室里用的也是电窑,烧制时不需要明火,比起传统的柴烧更安全便捷,但制陶的起源和火息息相关。

  

  造物记: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还记得第一次制陶的经历吗?

  樊小韵: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一直想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来做一些作品,恰巧当时在学陶艺,就想何不成立个陶艺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做陶瓷作品和一些实验性作品,另一方面也是跟朋友们相聚的一个平台。15年的5月恰好Long Island City的一些艺术家工作室在做open studio,我跟朋友何雨去转了一下,刚好就看到这栋楼里还有一些闲置的,我是属于说干就干的人,于是想了下就很快决定了,然后就是置办一些简单的家具和需要的器材等。刚开始最烦心的时候是做不出想要的釉彩颜色。制陶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定因素,不同的釉彩在不同颜色的胎体上面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制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最初使用我的电窑时,因为刚开始用不放心,所以我都是白天人守在旁边烧的, 一般要烧10个小时左右,工作室里非常热,达到快华氏100度,再加上当时是夏天,体力上还是挺受不了的。还有刚起步时拉胚技术也不好,经常一天下来只能做成两三个,其他的不是做砸了就是做的不好看,现在我的成功率几乎是100%,这个当初每天不断练习拉胚分不开。

  所以当时每天回家心情都非常沮丧,体力也很透支。但好在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丈夫,都非常支持我,鼓励我好好干下去。朋友们对我做的事情也很好奇,经常有人来工作室探访,心里还是觉得很慰藉。

  

  造物记:后来工作室在圈子里的影响怎么样?

  樊小韵:再后来朋友介绍了伴米网,我在上面发布了workshop,把工作室开放给对陶瓷感兴趣的朋友们来玩,通过他们的分享,更多的人知道了我的工作室,很多人都觉得一个中国女生在纽约开设了间陶瓷工作室每天在那儿捣鼓手工活是件挺有意思的事,都想多了解一下。我也不定期在我的网站上发布一些文章,利用学艺术史时掌握的研究和写作技能,探讨各方面关于陶瓷的知识,让人们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了解陶瓷。

  很多买家是我的朋友,也有一些是间接知道我的工作室,向我本人购买的。未来计划与画廊的设计商店合作推出限量版和私人定制系列。我也希望把workshop继续做下去,让更多人亲身体会陶瓷的制作。从工作室6月正式成立到现在半年时间,算是开始走入正轨,比预想中发展的快很多。

  

  造物记:你对“手工”、“造物”有着怎样的理解,希望以后走什么样的路?

  樊小韵:刚开始创办工作室时,没想过要做成多大的事情,现就是觉得喜欢,而且能出一些作品就很好。后来这行接触的越深入,发现“手工”这个行业正在复兴,不只是做陶,还有各种传统手工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比如Anthony Bourdain在YouTube上面有个系列叫Raw Craft,就是专门介绍各行手工业者的节目。我刚好在这个时机融入了这个大流,沾了些光。

  我以前在的艺术圈,特别是干当代艺术这一行,总是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概念,看得见摸不着。

  后来接触了手工业,却发现这一行的“踏实”感,是做纯艺术没有的。所以我现在还在思考将来是否要往纯艺术这方面走,但手工和艺术结合起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喜欢的艺术家Edmund de Waal走的就是这条路,他把他自己拉小件做成装置,也很有意思。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