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交流 > 樊氏交流 > 樊人樊事 search

发布人:樊斌 时间:2015/06/06 周六 09:29

驱车驰骋于松辽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的“八百里澣海”之中,一棵棵蒙古黄榆犹如一朵朵翠绿的蘑菇,为一望无垠的荒原和湿地增添了栩栩生气。坐落于此的吉林省通榆县里,住着一位耄耋老人,她有着黄榆般的意志品质,用牺牲奉献换来了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睦兴旺。她,就是“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的顶梁柱—樊桂英。

樊桂英出生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旧社会。“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却格外通情达理。”樊桂英的二女儿张启华说:“古有孟母三迁。为了让我们7个儿女都能上学有出息,母亲也多次搬家。”1964年,大女儿张启学完成了小学学业,但由于当地办学条件差,使得她面临辍学的危险。当时,生产队找到樊桂英,有意让张启学去当会计,可樊桂英却婉言谢绝了。她心想:这里上不了,咱就搬家到别处去上。结果,樊桂英举家搬到了300公里以外的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张启学顺利考上了初中。1980年,为了能让大儿子张才考入师范学院,樊桂英又将家搬到了通榆县郊区。

樊桂英说,初到新兴村时,由于她家是“外来户”,在当地没有土地,只能靠给生产队打零工维持生计,加之丈夫体弱多病,她在生产队盖房子、脱土坯、垒土墙,一点不比男人差。生产队没活可干时,她就去挖草药、打苇捆、捡牛粪、熬碱,只要能多挣一分钱,她绝不在家闲着。

长期的超负荷劳动,使樊桂英的左脚长了“骨刺”,走起路来如针扎刀剜一般。但为了给孩子们挣学费,她一瘸一拐地坚持劳动,活生生将脚底的“骨刺”踩弯。

在樊桂英的悉心培育下,7个子女个个事业有成,孙辈也个个争气。在这个充满温馨正能量的大家庭里,硕士学历有1人,本科学历有17人,国家公务员有9人,现役军官有2人,在读大学生有4人。与其说知识让这个家庭的成员改变了人生,倒不如说是樊桂英的倾情付出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老来得福的樊桂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她还惦记着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樊桂英一家长期资助6名孤儿,通过捐助、救济等渠道,向社会捐款达60余万元。如今,这个四世同堂之家正迈着时代步伐,走向更加幸福和谐的明天。(来源:中国军网”或“解放军报)

    相关评论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