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新忠,博州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开始进行诗歌创作,曾在《博尔塔拉报》《星星诗刊》《新文学》《伊犁河》《兵团日报》《绿洲》《伊犁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50余首,现任温泉县城镇小学教师。”这段文字极简略地概括了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成绩。但在成绩的背后,在20多年的坚守中,诗人樊新忠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的文学之路呢?10月23日,记者来到温泉县城镇小学,采访了这位本土诗人。
创作源于热爱
樊新忠的案头常年放着两本书:《诗经》和《中华唐诗》,两本书已被他翻看得有些破损。他是个十分热爱阅读的人,年轻时阅读了大量的诗歌和近现代小说。他说,书可以拯救人的灵魂,当你意气风发,或是消沉低迷,书能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给你满腔能量。
书看得多了,樊新忠便有了创作的想法。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开始尝试小说的构思、创作,并为此积累素材。常为一个满意的情节激动不已,也为一句话辗转反侧。等时机成熟、动笔创作时,便一发不可收,伏案书写,废寝忘食。这样高昂的创作热情持续了三四年,几部中篇小说陆续寄往《青春》《萌芽》等杂志社,可往往都是石沉大海。
樊新忠也曾郁闷过。为了写小说,他的生活和工作也受到了影响,经过反思,他意识到自己在文学积累方面还有所欠缺。
阅读,继续阅读。这一读,又读了20年。
二十年铸剑最美是家乡
从2010年开始,已是不惑之年、搁笔近20年的樊新忠,重新拾起笔,开始创作。只不过这一次,他开始写诗歌了。大量歌颂家乡,赞美各族群众的诗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文风清新、意境优美、感情深沉,这是樊新忠诗歌的特点。
“当第一棵小草羞涩地从梦中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不经意的瞬间揉开了春天\风雪过后一切都没有改变\久违的温馨又相逢在曾经相逢的地方\听春鸟第一声啼鸣\飞越千山万水的问候\表达往日的深情……”诗歌《看春天舞蹈》,将温泉的春天描述得宁静而又欣欣向荣。
“我是土生土长的博尔塔拉人,我由衷地热爱我的故乡,她养育了我,就像对父母的恩情一样,忘不了、割不断。在我的记忆中,全是家乡的风物。人生的开始,对梦想的追逐,都是源于家乡。”樊新忠说。
“阳光刻在我们身上的颜色\忙忙碌碌\前前后后地准备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雪花飘落之前\把大地拾掇得干干净净\像迎接久违的亲人\姗姗而来。”诗歌《秋天的心》表达同样的感情。
樊新忠写了大量赞美家乡的诗歌,发表在疆内外报章杂志上。那一首首诗作像一扇扇明亮的窗户,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温泉,喜欢博尔塔拉。
感恩父母养育情和老师教导恩,也是樊新忠创诗歌常出现的内容。
樊新忠小学时的班主任是一名上海知青。老师温柔、善良,还常常从上海带来奶糖、饼干给学生们吃。最让大家兴奋的是,老师能带来各种连环画……后来,老师回到上海生活,前几年因病去世。老师美好的形象留在他的记忆里,诗歌《老师您好》,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怀念:“春夜里的星光\是您闪烁的目光\我的小船不会迷航\冬日里的白雪\是您纯洁的灵魂\我的月亮不会龌龊\您是我一生最美丽的故事\老师,您好!”
在写诗的路上,樊新忠不停地思考,琢磨语言、意境。他写诗有个习惯,先打好腹稿,然后在电脑上一气呵成,随后的几天时间趁热打铁,不停地盯着看和改,经常会在一个字句上斟酌良久,也会为一个词而“消得人憔悴”。“一个人总是要留下点东西。倘若我的诗歌给人温暖、启迪、正能量,这是最好的。”樊新忠说。
转型散文诗做清醒写作者
樊新忠说,他的写诗历程大致可分为:在摸索——看到亮光——茅塞顿开。从最初的注重数量,到质量提升,到目前的文化自觉。他不停地寻找适合他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追求个性、创造性上下足了功夫。他坚信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诗歌,定会受到读者的喜爱。为此,他欣赏绘画作品,学习美学知识,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知识。两年前,樊新忠接触散文诗,这种即诗即散文的形式让他爱不释手。
诗歌不仅可以抒怀,还应纠正一些不当的行为。
温泉县城周边的几处河谷是樊新忠和朋友们野游常去的地方。以前,每到秋季,河谷两岸的沙棘果实傲立枝头,黄橙橙的一片,景色宜人。近几年,由于沙棘果实的商业价值被挖掘,人们争相采摘沙棘果,如今到河谷去,已难看见成熟的沙棘果。
美景不再,让樊新忠莫名伤感,于是,他写下散文诗《独立沙棘》:“这年秋天,沙棘果金黄灿烂的时候,来了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说着笑着,指指点点,相机狂拍不止。末了一串串的沙棘果,远离了枝头,随一阵阵的马达声背井离乡。而我知道沙棘的个性,她们离开了辽阔,会瞬间死去。”
有一次,樊新忠外出度假,看到一个城市在修人行道,为了达到整齐、美观的目的,工作人员砍伐人行道旁的一棵大树,这让他心里不是滋味,写下了诗歌《愤怒的镰刀》:“我看到镰刀的寒光不停地变幻\愤怒的镰刀\阳光下无助的愤怒……”
樊新忠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也许是一簇红花、一片落叶、几滴露水,都能在他的心里荡起涟漪。诗歌给他带来阳光,让他温暖,让他愉悦。他说会在诗歌的关爱中,把胸怀打开,为家乡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