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李吉明
在兴城市红崖子镇有一位民间高手,他凭借彩绘、雕刻技艺,带着四五十人的队伍,远赴黑龙江、云南、四川、山东等地承包古建筑彩绘、雕刻工程。曾有北京、沈阳等大城市的爱好者专程来到他家,请他制作木雕艺术品。他就是樊永海,二道边村的一位农民。
日前,在二道边村党支部书记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樊永海家采访。他家在小三道边屯,五间大北京平房,全瓷砖罩面,在屯里算是最阔气的。樊永海在大门外热情地迎接记者。已过不惑之年的樊永海,个子不高,衣着整洁,留着短头发,面庞有些微胖。他说,自己刚从连山区新台门回来,那里有一处古建筑工程,请他绘制彩绘,雕刻木活儿。自己整天不闲着,家里家外忙做彩绘、雕刻。记者问道,你是一位农民,怎么会有这般手艺?樊永海回答得很干脆:“就是爱好。”他从小爱好画画,念书时有一件美术作品《金鸡破晓》和毛笔书法作品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初中毕业后,他有机会到鲁迅美术学院读书,但因家境贫困,没能实现。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樊永海到浙江天台山当起了古建彩绘学徒工,这一学一干就是4年。期间有幸得到了国家级古建筑彩绘工程师的指点。樊永海的彩绘技艺进步很快,后来被北京某古建筑公司聘请,到北京颐和园、恭王府、沈阳故宫做彩绘活儿。樊永海骄傲地说:“那可是最光荣的活儿,代表着全国彩绘的艺术水准。”
后来,面对古建筑市场庞大的彩绘需求,樊永海开始承包揽活,自己带起了一支40人的彩绘队伍。其中有10余人是他从红崖子老家带出去的。这几年,他带着队伍,北上黑龙江,南下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承包古建彩绘。葫芦岛周边的古建筑也留下了樊永海工程队的墨迹,包括兴城古城戏院的油漆彩绘工程。
在彩绘过程中,樊永海发现北方有不少古建筑的木雕是南方雕刻的,南方的木料运到北方很容易开裂。“彩绘与木雕艺术相通,我何不在北方搞木雕,而且还不受季节限制。”受这个想法的启发,樊永海边干边学,并拜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为师,钻研雕刻技艺。
一晃七八年过去了,樊永海在木雕技艺上不断进步。除彩绘外,他还承包了许多古建筑的木雕工程,并在业界树起了口碑。樊永海雕刻的仿古家具,上面的人物、花鸟、龙凤、祥云等图案栩栩如生。一件木雕的12米长桌,最贵卖到20万余元。
现在樊永海开始设计、出图,培养了6名木雕工,还请来了3名木匠,在家里专门做起木雕活儿。樊永海打算把木雕工艺做大,在乡、村两级的支持下,他征用了荒山地,正在建设木雕工厂,打算批量生产木雕产品。樊永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木雕艺术品变成大众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带动一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