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名人轶事 search

发布人:樊涛 时间:2011/12/27 周二 20:26

  通常人们吃的馄饨皮都是有一定厚度的,不过在江都区樊川镇人民路的一家祖传馄饨店,店主张银贵制作出来的馄饨皮放到报纸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报纸上的内容。有客人一尝过就忘不了,一次预订100碗。

  馄饨皮薄如透明纸

  在樊川镇樊汊社区人民路上有一定祖传馄饨店,虽不在闹市区,但到了吃饭的时候,店里总会聚满人。记者来到樊川镇,随便向路边的一个人打听张银贵,当地人就会说,祖传馄饨店的老板啊,他家的馄饨真是好吃,与其他小吃店的口味大不一样,皮薄、馅嫩、不糊汤。

  今年68岁的店主张银贵说,节假日、寒暑假,店里面就热闹了,每天光顾的客人至少二三百人。中午11点,记者与张师傅闲聊起来,说到馄饨皮薄,张师傅说,将馄饨皮放到报纸上可以看得到字。当记者吃惊于馄饨皮下透出的“扬州晚报”几个字时,张师傅却说,你放在这么大的字上能看到说明不了什么,随后,他就找来一张报纸,将面皮放在报纸上,无论是标题还是文章的内容,隔了一张馄饨皮都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

  张师傅说,通常的饺面店,一两面大约可以制30张馄饨皮,而且这些皮都是机器制作的,而他的馄饨皮是纯手工压制的,一两面在他的手下可以制出40张馄饨皮。

  手工皮是家传技艺

  说起自己的手艺,张师傅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张师傅家祖籍安徽和县,“我姐姐是在樊川出生,今年快80岁了,我也是在这里出生的,当年父母就挑着担子卖养活了我们兄弟姐妹7个。”

  “当年的馄饨担,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一边的担子高约有两米,宽约有一米,用一根扁担挑着,担子里有炉,碗筷、馄饨皮、肉、水桶、木炭……现在店里的一切家伙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张师傅回忆着父亲当年卖馄饨的情景,“当时下馄饨的汤水与装在碗中的汤是分开的,那个锅就像现在的鸳鸯锅。那时候没有味精、鸡精什么的调味品,馄饨汤的味道全靠自己制作,什么虾皮、虾子、蟹黄、鸡汤、骨头汤,当然现在用这些东西成本划不来。”

  说到当年父亲做馄饨最大的特点,张师傅说那就是制面皮的技术,“在那个年代,一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两手绝活,怎么可能站得住脚。”

  一次预订100碗馄饨

  张师傅说,自己的店面以前在老街上,后来搬到了这里,虽然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比较偏,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人都是特意过来尝个味道。”

  一位顾客告诉记者,他今年带了几十个樊川人在西安做生意,正好在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老乡们就特别想念家乡的馄饨。听说张师傅擀出来的馄饨皮薄味香,入口润滑如玉,不用嚼直接喝就下肚了,都很好奇,要品尝一下,这一喝就爱上了。大冬前两天,一下就来预订100碗馄饨要带到西安去。

  张银贵说,他这个店里可以过来买生馄饨,而且放一两天肯定没问题,但如果想买他的馄饨皮,那可是没商量。“一是经济上划不来,再说这馄饨皮可是我店里的招牌,很多人过来吃,都是冲着这个。”有不少人快到馄饨店附近,就会提前打个电话,让张师傅准备好馄饨下锅。张师傅说,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客人来了现包下锅,不会提前把馄饨包好了放着等客人过来。

  太辛苦没人肯传承

  张师傅说,和一次面差不多在8斤左右,从开始和面,到馄饨皮制作出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其中将面压制成皮约要1个半小时,兑水,擀皮看似简单,但家传的技术都在这个里面。这个皮制作出来,放在锅里煮不烂,而且放在碗里放十分钟,面皮也不会糊。

  到了寒暑假,春节的时候,馄饨店就会特别忙,张师傅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来制面皮,“提前准备也没有用,人多的时候,要等一个小时才能吃到,但就是这样,还是有人愿意等。”

  店里的生意这么火,张师傅为什么不把店开到江都或扬州呢?“我们夫妻两年纪都大了,现在都已经忙不过来了。”张师傅说,“几十年做下来了,靠的就是口碑和诚信。”张师傅说,准备等到70岁的时候退休,虽然自己的子女也都学会了自己的技术,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开馄饨店,太辛苦了。反正现在机制的馄钝皮吃起来也不错。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