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名人轶事 search

发布人:樊涛 时间:2011/12/29 周四 17:32


樊阳

  获奖理由

  樊阳是今年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文汇报》、《东方早报》和香港凤凰卫视等近20家媒体报道,坚持20年通过公益人文讲座推进学生阅读的一位中学语文名师。

  1991年,樊阳从四川大学毕业,在陕西担任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从那时起,他就发现现行的语文教育体系对书籍阅读的缺失或空泛,便开始进行这样的阅读讲座。1995年底,樊阳来到上海,他开始思考怎样从初中到高中这一人生黄金时代,进行人文底蕴的积累。于是,从1998年起,樊阳开始从初二带学生直到高三前,将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按文明发展的序列依次介绍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去阅读经典,交流思想。讲座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45节中国古典文学课,从先秦文学讲到《红楼梦》;25节西方文学课,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托尔斯泰。

  20年来,樊阳坚持利用周末在家里开设公益人文讲堂,他说:“我作为老师,只是帮他们搭个架子,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求知、学会看问题,自己才能把大厦建起来。”听课的学生一部分是樊老师所在学校的初中学生,更多的是已经考进了本市不同高中的以前的学生,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校生。一群学生围着樊阳老师听课的场景延续了20年,第一批听课的学生早已走上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在阅读中建立的理想。2003届的一名学生在回忆那段日子时这样描述:“那是属于我的思想成长和交流的黄金时期。在那里,我与竹林七贤相会,他们的做人风格至今影响着我;在那里,我看见了文明古国繁盛之初的历史端倪,也一窥大地上重重争端背后的险恶根源。正是这一席席精神的盛宴在我迷茫又不羁的年轻脑海中埋下了文化与心灵的种子,让我记得要思辨、要自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樊阳还带着学生在双休日走出课堂,名曰“人文行走”,到山阴路感受鲁迅精神,到天蟾舞台看昆曲《牡丹亭》,去绍兴重温陆游、鲁迅的人生。他还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交流读书心得。这样,“讲座+行走+网络”3者就形成了“人文阅读讲座”的立体推进阅读的学习网络。

  “语文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哺育”, 这是名师于漪说的,也是樊阳的理想。他希望在功利的社会大潮下,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观和人格。

  读书故事

  桌上放着3本书,转瞬间仿佛诉说着对爱书人的深情问候……

  摩挲着这本第一届学生小冯快递来的《曾文正公家书》,回想着20年前那个黝黑、倔强甚至有些粗野的男孩,你突然会觉得书籍能够改变的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巨大!

  每年春节,都是我在陕西执教的第一届学生和我相聚的时间,四五十个学生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飞回故地,欢聚一堂,唏嘘不已。一些学生15年未见,携家带口,事业有成,比我的白发还多些的小冯挤过来说:“老师,我真想跟您好好探讨《易经》,您当年讲的东西现在我算是真正领会了,现在可以把《四书》全背出来……”我说:“你别吓我,你这个参与研究神六、神七的科学家怎么有时间看古书呢?”“是啊,正因为成天高科技,我就越发热爱思考些古理了……”他说经典给他的责任感,让他在南方闯荡几年后,重回航天本行,并让他在浮躁的社会中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为国家民族做些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可原来我记得,你可没让我少操心,为了让你静心读书,特意带你参加讲座……”我不由感叹。“是啊,是您讲座中给我们讲的读书故事改变了我。”是的,那时讲座经常跟他们一起分享我的读书经历,跟他们说,我们小时候因在“文革”后期,没条件看书,养成了摘抄的习惯,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到高三时,一次摸底考试难度极高,只有我一个人及格94分,这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大家也终于发现我近一人高的摘抄剪报的秘密。

  手里拿起另一本书中文版《百年孤独》,那是在中国人民大学的2007届学生小李暑假特意从北京带给我的。他说:“讲座时您描绘您大学时读《百年孤独》时的震撼,现在我真的懂了。”我知道他到北京,充分利用北京的条件,徜徉在书海,还参加学校的“日知会”交流读书心得,这份执著确实是当年讲座留下的一种习惯。

  说起大学时代,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幸福的,读书探究的氛围如此浓厚。也许是从小读书条件差,让我们这些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有鱼儿归海的愉悦。只要没课,总是扎在图书馆里,文科开架书阅览室成了我的最爱,所谓博览群书的畅快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早上一顿,再下一顿已是万家灯火之时……自己工作后能撑起这样一个横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文史哲贯通的“宏大工程”,确实有赖于那时的读书经历,也得益于到上海后继续到上海图书馆广泛涉猎的习惯。那时每个星期六都会转3趟车,到图书馆翻阅摘抄,不过此时更多变成了专题阅读,讲座推进到哪里,在这之前,我得翻阅过相关的评论才放心,下一次讲座又会查阅一下这两年学术界是否有一些新看法。而经典原著本身更是两三年就会翻阅一回,像老朋友一样小别重逢,倒别有一番风味。现代主义文学并不在中学阅读的讲座序列里,但曾让他们尝试片段,不想这撒下的种子,不过几年就发芽吐绿,学生们如果尝试到这种读书的快乐,那份震撼也许是另一种“百年”的力量吧。

  桌上还放着一本台湾出版的《古典书信集》,那是珠海的张若楠老师中秋节时特意从香港购得带给我的。那古典书信的体例装祯,把人一下子带入追求语言典雅、文藻辞韵的氛围中。

  今年初开始,人文阅读讲座受到不少热心推进阅读人士的赞赏。张若楠老师不顾身体有恙,毅然带了徒弟飞来上海取经,将人文讲座的形式传到珠海自己的课堂,每天在她的课堂上都有琅琅的书声,周末进行讨论,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但她行事低调,每次总是说自己没做什么,这是怎样高尚的境界?此后我们时时通过微博交流读书的体会,也吸引了不少同行参与其间,那《古典书信集》已不再是古典辞韵的典雅瑰奇,而成为热爱阅读人心灵的信使……

  3本书,3段读书传信的人生问候!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