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樊氏文化 > 樊氏文化 > 传闻典故 search

发布人:樊学勤 时间:2015/05/13 周三 10:21

 樊川镇在江苏扬州江都区北偏东的位置,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开皇年间(581-600)。当时,樊川还叫“樊家垛”,属于吴州的招贤乡管辖。隋开皇七年(587),隋灭了后梁,为统一江南,隋文帝扬坚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贺若弼给皇上献计,循邗沟旧迹重开山阳河,在樊家垛旁边的淤溪河交汇分汊,三岔河河口处逐渐形成了集镇,取名“樊汊镇”。这里河港纵横,水系畅通,古老的淤溪河(今盐邵河)、山阳河、斜丰港在这里汇合,形成一个“川”字形的水系。古镇上有两条对合式的三里长街,清代乾隆年间因此而更名为樊川。

640.jpg


繁华过往


   樊川的繁荣,可追溯到咸丰初年,当时,太平军攻入南京,扬州和镇江的一些大商巨贾和士大夫阶层,由于战乱纷纷选择避难栖身之所,而当年的樊川交通便利,于是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外来人口的增加,使得樊川一下子繁盛起来。不久以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樊川迎来了第二次大繁荣。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钱有势的迁四川,无钱无势的到樊川”。于是镇上人口猛增至五六万,房租也随之提高十倍,一时畸形繁荣,委实空前。当时樊川相继出现了滕、黄、彭、吕、徐五大家庭,和外来的郑、张、茅、靳四大公馆,以及十大商号等等相互辉映。扬州评话艺术家王少堂,曾经受邀来樊川说书,引得众人捧腹大笑,以至场场暴满。樊川一度笙歌艳舞,还由此赢得“小小樊汊赛扬州”的美誉。


人文风情

   樊川地处里下河地区,人文风情独特。辛亥革命时期,就有当地女子经珊与其夫韩道明一同加入南社组织。经珊的两首古意诗,“愿郎为莲房,妾愿为莲子。子在莲房中,妾在郎心里。”“妾愿身为茧,愿郎身为蛹。抽比缚郎身,永作多情种。”至今脍炙人口。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樊川旅社服务员沈美英的热情服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相声大师侯宝林专程至樊川旅社,体验社会生活,寻找创作灵感,为沈美英撰写了相声作品《不挂客满牌》,并在江都、全国上演,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



    相关评论
    最新评论/回复
    最近活动会员